沿总书记足迹,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融绿青东实践团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融绿青东实践团
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还原历史、再现场景,展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精神魅力,7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融绿青东实践团在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璐、辅导员许敬、张仕杰、郑坤、李峰以及农高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

盛夏时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苜蓿花迎风开放,藜麦长势喜人,马铃薯等待收获。上百种作物装点下,万亩盐碱地生机盎然。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并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习总书记曾弯腰品尝大豆,夸赞其长势好。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分布广泛,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农虽旧业,其命惟新。实践团首先来到藜麦地,据讲解员介绍,这里有169个品种,它们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分为不同的区域。育种期漫长,受制于气候、温度,人们已经习惯了植物按部就班生长,农高区搭建起加速育种平台,这让育种人不再“追着太阳跑”。藜麦地主要是通过实验,调查哪个品种生长得更好。

一路上,实践团成员们参观到藜麦、大豆、甜高粱、苜蓿、黑麦草等耐盐碱植物新品种。这片蕴含着科技与力量的盐碱地现代化土地,正全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战略使命。在这里,科研人员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以脚踏实地的耕耘、埋头苦干的奉献,汇聚起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诗意田园梦”,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次参观旨在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黄三角农高区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践团成员明白,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通讯员 肖畅)
 
发布时间:2022-08-06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生新闻推荐
  • 华中农大2022年“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答辩交流会顺
  • 追溯革命史,树立强农志:华中农业大学园林院师生赴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