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赛武当林海:华农学子开展巴山松资源调研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杨龙海、刘若溪
  
  盛夏七月,正值秦巴山地万木葱茏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入林识松影,随语润乡声”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北十堰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巴山松天然林资源调研与生态调查。
  赛武当林区地处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巴山松作为当地分布广泛的乡土针叶树种,在涵养水源、维系生物多样性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针对该物种的分布格局与林分结构,系统性的实地调查仍然相对有限。此次调研,正是研究生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的一次实践行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肩背测量工具和样方记录表,深入到坡陡林密的山地林区。烈日下,他们测量树木胸径、标注样方坐标;林荫间,他们辨认伴生树种,记录群落分层情况。队员们常常一蹲就是几十分钟,只为确保每一棵树木的生态信息都被准确采集。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课堂上学到的林学知识,在这里真正变成了脚下的样方和手中的数据。”团队成员杜琳表示,这次调研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也让他们对巴山松资源的保护价值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除了科研任务,团队还注重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点滴。队员们用镜头捕捉下林间忙碌的身影,也记录下与当地护林员交流的瞬间。这些素材将被整理成短视频和图片集,用于向更多人展示巴山松林的生态之美,以及青年学子投身生态保护的风采。
  带队老师表示,依托科研任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既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野外工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感。“这是一次科研与育人的双赢。”
  实践活动虽已进入尾声,但巴山松林间留下的脚印与数据,见证着青年学子们的努力与担当。华农研究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精神,也为绿色中国建设贡献了属于青春的力量。
  文字:杨龙海、刘若溪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