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洛阳师范学院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暑期调研队对新安汉函谷关进行了线上访问。汉函谷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
无论是班超受命出使西域“重开丝路,经营西域”的雄壮出行,还是玄奘西天取经的载誉归来;无论是西域文明使者的友好来访,还是胡商满载丝绸的驼队西归,函谷关都是笑脸相迎、深情相送的。“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的这段生动描写,道出了当时外国远方使节和各方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携带奇珍异宝、各色特产,在云集函谷关前,进行商贸交往的盛景以及车马人员喧嚣繁荣的场面。
函谷关并非只是一个关口,它是以函谷关城为中心,北至黄河,南过洛河的一个防御体系。它北扼黄河漕运,设有函谷关仓城。南控香炉山(今香鹿山凤凰岭)、洛河,设有八关城。两城与函谷关城由长城相连,是一处规模宏大、建筑众多、关塞相连、绵延百余里的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原长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被文人雅士屡屡提起。一是河南灵宝的秦函谷关,相传有老子李聃骑青牛出关,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二是魏函谷关,距秦函谷关5公里,系三国时曹操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南岸劈山开道形成,历经兵燹匪患,如今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其三就是眼前的这座汉函谷关了,雄浑依然在,威武从未停,让每一个前来瞻仰者在边关的孤寂中感受将士们卫国戍边的壮心不已,在凄凉的风雨中体味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亦是如此。自楼船将军杨仆迁函谷关到新安县之后,中国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少有的太平盛世时代,汉函谷关再也没有燃起过烽火狼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加之地理地貌的变化,当年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不断蹂躏关东六国的前沿阵地渐渐褪去了功能化,由过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要关口转变为了商旅往来的通衢要隘,在沧海桑田的时光变迁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汉函谷关关遗产城规划将构建“一主体、三片区、一网络”的文化旅游格局。
“一主体”是以关城遗址文化(函谷关遗址本体)为主体,汉函谷关遗址作为遗产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遗产城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着力提升函谷关遗址本体是遗产城发展的引擎。
“三片区”集中是一个园区和两个片区,一个园区指新安函谷关遗址公园,以函谷关关楼复建、函谷关城池灯光复原、汉函谷关遗址楼台体验、考古坑窑址体验等为宗旨,借助现代全息影像技术手段,在对遗产不会造成任何破坏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函谷关场景,效果震撼,具有较好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宣传效应。
一个网络”为以丝绸之路为主要线路,申报丝绸之路国家绿道,填补西北区域绿道建设空白,同时以汉函谷关绿道建设为标准,为整条丝绸之路国家绿道的建设做示范(丝路绿道网络包括丝路市集、丝路山水、丝路关隘、丝路田园、丝路古道、丝路驿站)。
在本次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近些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而新安汉函谷关也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行参观。而这也是我们调研队的目的所在,让带有历史厚重感的遗迹成功“出圈”,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