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学子“三下乡”:云支教走近农村教育,创课堂关注乡土生活
作者:郑天琪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为关注乡村教育发展,探索大学生短期支教可持续路径,7月25日至8月20日,山东大学(威海)“微光·炬火”支教团面向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山南村的孩子们开展了为期4周的支教活动。团队开设了丰富的文化及素质类课程,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授课,并设置了师生共读、课后交流、一对一辅导等特色环节,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认知视野,收获一段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
七月初,临沂疫情防控形势陡然严峻,团队只能从第一次线上分享会时畅想的全员线下支教、后来响应学校及当地防疫要求计划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调整为全面线上支教。团队成员张紫泥坦言:“失去了乡野小镇的烟火,失去了麦浪稻香的光景,这一变化让我有些失落。”但同时他也自洽道:“我们并没有失去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没有失去孩子们一颗颗向往远方的心啊。”于是带着“育人,遇自己”的最初目的,团队成员很快调整好了心态,设计准备了丰富有趣的课堂迎接山南村的孩子们。
参与课程的孩子来自小学至初中不同年级,考虑到这点,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文化类课程均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如语文教学主要分为成语、诗词和写作三大板块,数学课选择了小学奥数难度的流水行船问题、面积问题等拓展性专题,英语课则系统性地对国际音标进行了介绍,以协调其认知水平、调动其学习兴趣,活跃其学科思维。团队中负责数学课程的成员魏建安表示,他想通过课堂向孩子们传达一种数学思想,让孩子们学会积极思考、高效学习。素质类课程则囊括了音乐、体育、美术、书法、播音、主持演讲、心理健康、思维训练、爱国教育等多项内容,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发掘兴趣所在。此外,团队还积极同学校山海“博时”急救宣传团、“溯源星火·崴展红旅”宣讲团等开展合作,为孩子们带来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
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巩固课程所得,团队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辅助规划。人员配备方面,除任课老师根据课程表轮流教学外,每天还设有一名助教,负责在授课群中发布上课提醒、根据学生出勤状况及课堂表现为其加分、录制课程内容并上传回放、辅助任课老师进行教学等。时间规划方面,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设定了识记单词或书法练习等时间,下午课后则有自习答疑环节,以帮助孩子们合理利用时间,巩固学习内容。成果展示方面,为了检验学习成果,优化课程内容,各科老师根据教学设计布置有课上作业、中期作业或结课作品等,如音乐课作品《那些人儿》和主持演讲课作品《中华少年》,既是孩子们宝贵的成长记录,同时也是珍贵记忆的保存载体。
尽管团队成员对于这次云支教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正式授课时还是发现了很多现实性的问题。线上授课的平台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对陌生,而且这样的上课方式对设备有高度的依赖性,需要孩子们可以在工作日的白天自由支配手机,而这对于父母工作繁忙的同学来说自然不是一件易事……面对初期与报名人数严重存在落差的课堂参与人数,队长黄昊与副队长刘蕾根据报名信息,逐一联络学生及家长,了解上课情况,介绍授课方式,解答疑难问题,确保更多同学能有效参与课堂。黄昊以海啸后在岸边一条条捡起鱼儿然后扔进大海的男孩自勉,哪怕只有一位同学因这一举动受益,他便义无反顾。此外,团队还将每节课进行录制并上传到视频平台供时间不便的孩子们进行回看。
除突发问题即时解决、每周一定期晨会总结规划以外,团队还在课程中期开展了一次期中检查交流会,围绕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堂参与、陪读活动、宣传工作和助教工作六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剖析了原有问题,明确了后续规划,以在总结反思中行稳致远。
配合着主体性的课程讲授,团队还开设了一对一的师生陪读活动,通过选择书籍将老师和孩子们进行匹配,借助微信视频共读、互换读书笔记等方式帮孩子们利用假期时间感受阅读乐趣,培养读书习惯。
在8月20日的结营仪式上,任课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趣味游戏和才艺展示,播放了孩子们的结课作品,并根据一个月以来大家的表现情况进行了颁奖,以“学习之星”、“积极之星”、“勇气之星”等称号总结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并激励他们永葆热忱,一往无前。
发布时间:2022-08-31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