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学子“美丽中国行”——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调研与分析

作者:刘媛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一、活动背景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儿童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其活动诉求常常难以得到满足。随着二胎政策的推行,我国儿童数量占比将在未来不断攀升,儿童活动场所的需求量也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空间趋于密集化,邻里活动场所破碎化,儿童活动空间匮乏化。因此,如何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里提供非正式但高品质的儿童活动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以此为出发点,以南京市老城区为实践场地进行暑期社会调研。

二、活动开展
2.1前期资料收集
团队针对南京市老城区内主要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儿童公园,从新闻媒体、期刊杂志上找寻资料,概览性地了解南京市儿童友好型公园的建设情况及相关政策指导。
相关政策方面,团队了解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把儿童友好作为全龄友好一个重要方面,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其中单独一节写到强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江苏省在年召开的全省妇儿工作会议上就已发出“儿童友好”的倡导,也得到了各地相关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的重视和响应。目前全省已有个社区申创儿童友好社区并通过了预审,这也是全国首批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其中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为南京首个建成的儿童友好社区,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自然花园、玄武区农贸市场儿童自习室、游府西街小学彩色斑马线等建议案已落地。
公园建设方面,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及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老城区内布有密集的居住区、中小学校和高校,建设量趋于饱和。不理想的儿童活动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导致尖锐的儿童活动场地供需矛盾产生,故南京老城区内的儿童友好型公园建设具有典型研究意义。
2.2中期实践展开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对该社区的儿童友好型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队员就泥塘社区的儿童友好型设施的建设情况、使用情况、儿童喜爱程度对泥塘社区居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提问,负责人员根据成员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且全面的解答:“南京市内各社区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各有特色,应从宏观角度把握全局建设。泥塘社区站在‘一米线’的角度进行内部设施的布置,如高低洗手池、较低的标识牌等,‘妮妮’和‘糖糖’吉祥物也生动有趣地展示出社区文化。今年南京市提出‘七个友好‘政策,建设层次在逐渐深入……”。之后,团队成员前往儿童活动黄金角进行实地调研,该活动角由废弃的城市建设用地改建而来,现在布置有丰富多样的儿童道路交通科普设施,孩子可在畅快玩耍中学习到道路安全知识。随后,团队前往玄武湖公园、和平公园、鼓楼公园和莫愁湖公园等地,对儿童活动区内的儿童及游客进行访问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完毕后,经管理人员同意,团队在公园内张贴宣传海报,呼吁儿童家长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关注儿童活动空间。

三、调研结果
团队采取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式访问法,对多个公园内的多名家长及儿童进行采访调查,发现多数家长会选择周边较近、带有儿童活动设施的公园进行游玩,部分公园中的儿童活动区所包含的要素单一,空间均质化严重,无法较好地吸引儿童前来游玩。且内部包含儿童活动设施的公园数量有限,儿童及家长的可达性较低、时间成本较高,儿童的日常、节假日活动需求均较难满足。
结合南京市老城区现有儿童活动场地数量不足、可达性不强、可玩性不佳、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团队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构建场所网络体系
在进行儿童活动场所总体布局时,考虑合理配置不同尺度场所的空间分布,以大小尺度有机结合的场地满足儿童在不同时间段的游玩需求。一方面,需要对现有儿童活动区的地理位置、面积范围进行调查统计,另一方面,结合市民可接受的出行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增设小型活动场地,完善儿童活动基础设施。
2)优化管理运营模式
从相关政府、公园管理方、使用人员、设计机构四方面出发,形成全周期的场地管理使用、运行维护模式。即政府拟定项目示范和绩效评估等政策,引导儿童活动场地的构建与维护;公园管理方开展公益活动,减少公共空间的维护支出;设计机构获取使用后反馈,在后期设计中多方面满足使用人员的实际需求。3)强化场地安全属性
从规划到局部的设计都应考虑儿童的心理及身体安全,如在活动区铺设软质材料以减少危险性,围墙内部增设灌木绿篱以防止儿童因爬墙而受伤等,并在管理经费充裕的前提下,考虑在活动区出入口处配置保安,避免人流量过大时出现儿童丢失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2-08-07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社会实践|“姑苏小红花”理论普及宣讲活动
  • 在车间师傅指导下进行加工电力零件的实际操作
  • 趣味知识,快乐课堂
  • 趣味知识,快乐课堂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梦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逸师公益爱心课堂”之趣味英语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