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汉剧非遗活态传承的理论与实践路径,2025年8月30日,湖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专访了原黄石汉剧团副团长、汉剧老艺人查重林,通过记录其口述经历,为汉剧文化保护留存珍贵史料。
访谈中,查重林系统梳理了汉剧的发展脉络。他介绍,汉剧由徽调与楚曲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被誉为“京剧发祥地”。其流派丰富,马派、言派、谭派等各具独特舞台技艺,流派名称常融入府河、泾河等地名,凸显地域文化印记;同时,汉剧还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多省衍生地方支脉,足见其深厚的民众基础。
在汉剧艺术特色方面,查重林重点提及行当的精细划分。汉剧独有的“十门”行当体系中,“一墨”对应老生、“二净”为花脸、“五丑”主诙谐,每个行当均有专属表演规范与角色塑造要求,“六外”行当更因融入武打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舞台表现力。
作为黄石汉剧发展的亲历者,查重林回忆了剧团的关键历程:黄石市汉剧团始建于1942年,最初以抗日宣传队形式活动;1959年首次招收专业学员,他便是当年的学员之一。不过,文革期间传统戏剧演出被迫停摆,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恢复舞台。“但社会环境变了,年轻人更倾向新鲜事物,传统文化吸引力不如从前,即便创新也难抵潮流。”他坦言汉剧发展面临的困境。
即便如此,老艺人们仍未放弃。查重林表示,目前团队积极支持“戏曲进校园”项目,希望通过校园课程激发青少年对汉剧的兴趣。“传承的关键在年轻人接不接受,得让他们产生共鸣。”他呼吁同行探索新表现手法,推动汉剧与时俱进,让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