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佳妮 杨冰洁)2025年6月17日至22日,湖北民族大学"法润青禾"普法实践队走进恩施市三岔镇,先后对燕子坝村、河湾村和水洞村展开为期5天的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这支由法学专业师生组成的队伍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记录下三个村庄在生态治理道路上的不同探索与实践。
图为普法实践队队员集体照杨冰洁供图
图为普法实践队前往燕子坝村与村委会对接刘昱辰供图
6月17日,实践队首站来到位于大清江畔的燕子坝村。一名大爷自豪地说:"现在村里每月都搞环保评比,我家上个月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好,得了一桶洗衣液的奖励。"在随后的走访中,队员们了解到,燕子坝村创新的"环境保护积分制"通过量化考核、红黑榜公示和给予生活物资奖励,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恩施傩硒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燕子坝村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普法宣讲,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期间内,环境卫生情况的总结和反思,他们还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普及生态保护法律知识。
图为普法实践队前往河湾村与村委会对接陈景琦供图
带着燕子坝村的成功经验,6月18日,实践队来到河湾村进行走访调研。这里的景象同样令人欣喜:新修的下水道排污系统、整齐的花坛、规范的垃圾回收点,处处体现着环境治理的成效。村委会干部带着队员们边走边介绍:"我们通过微信群推送环保知识,组织'清洁家园行动',现在村民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随机走访的24户家庭中,队员们发现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水质检测全部合格。超八成村民对自来水入户工程表示满意,且自来水由政统一引调,水质优良且供应稳定,保障了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
图为普法实践队前往大清江景区寸雪琴供图
6月20日,实践队来到大清江景区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清江景区构筑全方位环保屏障,确保水质清澈优越。江面设置垃圾拦截网有效拦截漂浮物,配备专业清理船定期作业;岸边分类垃圾桶科学布设远离水源,保洁人员定时清扫。景区创新推行义务河段长制度,分段负责流域环境巡查与治理,并建立严格的污水排放检查机制,杜绝乱排乱放现象。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深受钓鱼爱好者青睐的绿色明珠,生动诠释水清岸绿的美好图景。
图为普法实践队前往水洞村与村委会对接李佳妮供图
6月21日,实践队来到此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水洞村时,由于水洞村处于较偏远地区,村子面临着一些用水困境。村里的一位大妈告诉队员:"有时候这儿天晴就会停一天水,但现在多亏了村子里的水洞泵站和乡镇水厂,这让我们这儿的用水比以前方便多了"村子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由此对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走访的24户人家中,他们告诉队员村里普遍采用“猪粪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模式,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据水洞村党支部书记杜克明介绍,近年来,国家“十四五”规划专项资金对三岔镇投入2亿元,其中村级道路绿化、自来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虽然村子里有时候也会面临一些停水问题,但是村干部们也在努力改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治理好水洞村。杜克明表示,总投资6000万元的“杨柳溪管网延伸工程”正在推进,竣工后将大幅改善供水能力将大幅提升。
据悉,本次调研共走访三个村镇,一个景区,65户家庭,访谈126位村民,收集有效问卷106份。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挑灯整理资料。实践队队长说:"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村民们的热情,他们不仅积极配合调研,还主动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此次调研不仅让大学生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未来,"法润青禾"普法实践队将继续观察三岔镇的发展情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水质调研+法治宣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青春力量。(记者 李佳妮 杨冰洁 通讯员 陈景琦 马宇恒 谭昱阳 刘昱辰 寸雪琴 彭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