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会主办 }浙商大专家:说时代变化,走时代新征程

作者:张称心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宣传部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会主办)浙商大专家:说时代新变化,走时代新征程

 
 

 

 

“专家笔谈二十大”专栏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工商大学”微信公众号开辟“专家笔谈二十大”专栏,刊发我校专家学者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观点,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把握大会的里程碑意义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落实。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之江青年学社的“学习二十大”栏目邀请我校专家学者陈华兴、吴波、张新朋、王学渊,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学报告、谈认识、说体会。我们一起来听听。

 
 

陈华兴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审议并一致通过,将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入研究、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正因为它是以理性形态显现出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一个理论,尤其是科学的政治理论的理性本质,是“理论的”和“现实的”统一体。“对于精神的本性来说,最重要之点,不仅是精神自在地是什么和它现实地什么之间关系,而且是它自知是什么和它现实地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因为精神基本上就是意识,所以这种自知也就是精神的现实性的基本规定。“理论的”是指它是对以前相关理论的合理性的继延;“现实的”的指它是从实践需要出发,从现实感性材料中提炼、升华而致的。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有其自己独特的对象领域,即它所指向所研究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理论的主题、内容和目标的客观要求,子乌虚有,或游离不定的内容,不可能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二是理论的对象必须与实践的对象相一致,这里的实践不一定是现时代的实践,也可以是人们过去的实践,它往往表现为历史,理论所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是事实上存在的,或事实上存在过的,而不是写小说,可以根据情理需要自行虚构的,这一条体现了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理论内容和时代、实践内容的共生同构;三是每一理论都必须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必须有一定的理性形式,把这些内容构筑起来,否则只有对象,没有理性形式,正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没有形式的质料一样,是不可能组成为独立的完整体系的。因此,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必须从时代、理性、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证阐述。

时代是指一定时期的人类或一定社会群体所遭遇的客观境况和趋势,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的诸种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辩证统一体。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这是由理论的本性决定的,理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理性形式,它必须以反映所遭遇一定时期的客观境况和规律为条件的,离开这个客观条件的理论是无根无由的,正象离了根的花,是没有生命力的。理性是指社会历史(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合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即合客观事物规律性(真理性)和合人类的目的性(价值性)。理性是理论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内涵,是理论存在的本质,是理论之为理论形态的必要条件,离开理性内容的理论形态是不可能的,它最多只是与人的知性相构的经验形态。尽管这种经验形态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功用,并且也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形态,但它本身不是理论,因为它缺乏作为知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真理性内容。实践是理论内容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和正确程度的标准,是理论的最高目的。因此,就理论的内容来讲,实践是它的获取方式和真理标准,就理论的功能来讲,实践是它通向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而构成意义的唯一途径。

时代、理性、实践是理论之为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一样,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时代理性的深刻攥握;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理性的拓延,又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理性的深层把握。时代、理性、实践的辩证统一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理论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内涵,拓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历史基础。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历史关联,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她续延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相承相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同,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础上,问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她在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关联中接续前行,拓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理性内容,紧攥着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捂握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她紧紧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目标,以新的视野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她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教育、科技、国防、外交、党建等多个领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本文转载自浙江文史研究馆

 
 

吴 波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商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

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浙商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浙商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浙商需要守正创新,把握时代势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创新自强,聚集可持续发展动能

创新自强是浙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内在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基础。

一是立足实体经济。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浙江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深海空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和“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浙商企业需要立足实体经济,保持战略定力,以专精特新为战略方向,以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为战略路径,打造可持续竞争力。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浙江省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到2.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推进人才、科技工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科创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稳进提质。浙商企业在通过跨国并购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升创新链主导性和产业链强韧性。

三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浙江省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特别是,实施碳达峰方案,高水平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领域低碳转型,抢占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先机,开发利用林业碳汇和海洋“蓝碳”,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浙商企业不仅要把绿色低碳成为发展的外在约束,更要让绿色低碳融入到组织之中成为自身的本能基因,要通过绿色创新打造绿色竞争优势,让绿色成为浙商企业发展最动人色彩。

四是凝练管理范式。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浙江省提出,以创新制胜为工作导向,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大力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极,形成制胜未来的新优势。作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浙商需要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凝练中国式组织管理范式。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企业崛起都伴随着相应的管理理论创新。浙商企业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全球管理理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练发展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范式,实质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使命在肩,为共同富裕作贡献

为共同富裕作贡献是浙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是塑造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浙江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促进“两个健康”,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塑造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富活力,创新办好世界浙商大会,加强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新时代新场景,浙商要在继承“四千精神”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塑造以“共创共享”为内核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企业升级发展。

二是探索共同富裕多元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提出以共建共享为导向,以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激发全社会新活力,重塑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关系,推动党员干部、企业家、广大劳动者能力整体提升,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形成共同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气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浙商企业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多元路径,形成了“带动产业链做强做大”的产业共富路径、“把能人培养成股东,把股东培养成能人”的奋斗者共富路径、“多办企业多赚钱,多为百姓办好事”的社区共富路径等模式。浙商企业需要进一步开展价值创新、组织创新,形成标志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打造共富发展的浙商企业标杆。

本文转载自之江青年学社

 
 
 
 
 
 
 

张 新 朋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哲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同时也就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家安全、祖国统一、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为中国人民擘画了美好的未来。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在我国经济上取得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有坚实的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其坚强的后盾之一。概略而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潜的文化根脉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动力、支持。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的塑造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然其源头却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深潜的根脉、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孕育并滋养着当前的中华文化,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的打造提供无尽的动力和坚强的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成功的先驱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提供经验、参照。中华文明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文明,也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重要的精神财富,并随着丝路上的驼队、东传的书籍、郑和的宝船而走向世界。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亚洲多国学习、模仿的对象,并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对亚洲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巨大的资源库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的塑造提供众多的选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门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物质文明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其中杰出的代表,其中有仰韶、良渚等古文明遗址,有长城、故宫等宏伟的建筑,有丝绸、云锦等闻名的织物,有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等重大发明,有《诗经》《红楼梦》等文学经典,有京剧、越剧等艺术精粹……众多物象,不可胜数。这些均成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塑造取之不竭的资源,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众多的选择。

如上所述,当前我们拥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根基所在与力量之源。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整理遗产,知己所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基础,然它有其诞生的时代、有其诞生的土壤,与我们当前的情况不一定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遗产加以整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与当前形势、当前所需相匹配的遗产;挖掘其中具有人类共性的部分,提炼其世界性价值。这样,我们不但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对自己所拥有的遗产有了全面、深入的掌握;而且萃取了其中诸如“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居安思危”等等诸多具有共性、普适性的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精华部分,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好准备。

深入调研,知彼所需。传播是彼此之间的互动,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很难成功的。然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与之相伴,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上各自的需求不同。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对对象国开展深入研究,了解对方的历史、风俗、文化,了解清楚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方面可与对方互通、互补,掌握对方的需求。

方法适当,金针巧渡。己之所有、彼之所需已了解如上,传播之大事已备,然传播的方式与方法也至关重要,选择得当则水到渠成、事半功倍,选择不当则功亏一篑、事倍功半。此时,则需要我们在充分掌握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偏好的基础上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式促成传播。对方喜欢悲剧,我们就优先选择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悲剧题材,以对方喜欢的形式呈现。在不涉及原则是非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需求略作修整也是可以的。孙悟空是浑身长满毛发的猴子,但如果对方喜欢卡漫,那么悟空变成身形健美、善于变形的卡漫人物也未尝不可。由猴子到卡漫人物,悟空的形象在变,但其源自中华名著《西游记》没有变,其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变,借此中华传统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

总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的基础、最大的底气。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代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使当代中国以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本文转载自之江青年学社

 
 
 
 
 
 

王 学 渊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习近平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任务仍然最为繁重和艰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牢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是我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和极端气候挑战的必然要求和强力保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任务。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据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委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亿万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2.56∶1,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渐健全;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耕地数量呈增长态势,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人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远超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业绿色发展与新业态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99 %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超过9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村庄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率达到99%,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率超过96%,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超过77%,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率接近50%,超过33万个村庄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近5万个村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业农村一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十九大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二十大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层面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农业农村不再仅仅被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更应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一方面,外部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农业农村“压舱石”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自然气候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守好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变局、开新局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另一方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农业农村。从国内大循环看,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农村是最广阔的增量空间;从国际大循环看,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农业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增强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激发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激活农村的内需市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双循环战略动力源泉。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文明乡风是重点,美好环境是基础,组织是保障。全面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五位一体”。全面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十四五”是拉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帷幕的首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五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重点任务的加快实现必须依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三产”融合应成为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任务。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发展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及相关组织,引导高新技术向农业产业渗透,通过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跨产业集约化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以及体制机制等的创新,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让农户共享增值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三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机制和渠道,切实培育好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中农民的内生主体意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三个建设”目标的实现,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第三,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以“城乡融合”为首要目标,重点强化城乡间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城乡间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连通,着力打造统一的城乡间要素和资源市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从根本上破除乡村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22-10-30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见习生走进马鞍池小学第一周见闻
  •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果
  • 百团大战,为你而战
  • 10月30号,山东理工大学将在逸夫图书馆南草坪举办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
  •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