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日益增加,洛阳师范学院“2022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部分成员到达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对剧团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徐庆楠老师进行走访调研,团队成员在剧团里演员们的热情招待下欣赏了经典又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文化、了解了演员们的妆容打扮并对非遗戏曲进行基本的学习与认识。
在调研队成员到达永城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时,工作人员说明了当时演员们正在二楼进行直播演出。于是有幸在直播现场看到老师们的表演由此进行观摩学习。现场相关设备完善,演员们身着精美戏服,唱腔雄劲有力字正腔圆,加之生动形象的表演动作,相当精彩。台下预备的演员更是充满生气,做好时刻上台的准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虽然是一种古老传统文化,但仍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脉传承,在文化领域中独占一片风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是流行于豫鲁苏皖交界地的传统剧种,在地域上可分为东、西、南、北四路。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是西路流派代表,其唱腔板式有二行板、紧板、慢板、悠板等,属河南稀有剧种。2011年,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以丰富的花腔、别致的拖音而闻名,其特点是柔润婉转、高亢圆脆、乡土气息浓郁,又被称为“拉魂腔”,因主要伴奏乐器形似柳叶而得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等。
切实走进剧团,走进演员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才会真正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演员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对非遗柳琴戏的生动诠释,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得知剧团的演出经历丰富,曾经受邀到达清华大学与梅兰芳剧院进行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可以看出柳琴戏文化在努力前行、不忘初心坚守文化传承与保护

图为戏剧演员正在进行直播演出
在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徐老师时,也了解到了许多剧团以及传统戏曲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徐老师在采访中指出:“目前剧团的收入并不景气,青年人也很少的去学习戏曲,所以剧团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优秀的剧本和作品也比较少,发展不容乐观。”这也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发展中的部分问题,同时也有其他问题的存在,比如观众年龄段偏上,大部分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在欣赏戏曲,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此外,在政府关注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以及相关乐器与设备的供应不足等。
通过与徐老师的交流,看到了老师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传承与保护下去的决心与信念,清楚的认识到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热爱。更是看到了演员们的艰辛付出,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内涵。这种坚持不懈与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图为实践队员与剧团演员们的留影纪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作为一种经典而又独特的剧种,是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允许抛弃时代经典,遗忘时代之声。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这种优秀剧种值得大众欣赏与学习,体会“拉魂之韵”。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会紧跟时代步伐,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