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调研过程
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实践队赴山东省滨州市沾化经济开发区博昌街道,围绕现代乡村化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展开调研。实践队以家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参与劳动等形式,深入探究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博昌街道曾因盐碱地无法耕作而经济滞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将荒废滩涂转化为化工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家裕化工在此背景下成立,依托自动化设备升级、安全体系完善及劳动力本地化招聘,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实践队重点考察了氯代胺生产车间,观察自动化投料、工业锅炉密封化操作等技术创新,并与工人、街道办主任及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全面了解产业对税收、就业、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
二、实践发现与成果分析
调研显示,科技赋能为乡村化工产业带来三重变革。一是生产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家裕化工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实现“人毒分离”,工人无需直接接触有毒原料,夏季高温环境下产能仍稳定(如一周生产1000吨氯代胺)。新安装的空调和健康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工作环境,工人满意度显著提高。二是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企业年税收增长带动政府财政投入乡村振兴项目,如硬化路面工程既解决化工运输需求,也便利村民出行;产业园配套的水电线路同步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此外,工厂吸纳本地劳动力200余人,促使青年返乡就业,周边物流、餐饮等产业随之兴起。三是环境治理与集约化发展。政府通过贷款政策支持企业购置污水净化设备,形成“生产-环保”协同模式,避免传统化工厂的污染问题,实现产业集聚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这些实践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实践总结与乡村振兴启示
本次社会实践揭示了乡村化工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首先,因地制宜的产业选择是关键。博昌街道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化工,既盘活闲置土地,又规避农业短板,体现了“现实+自身”优势融合的发展逻辑。其次,政策与科技需形成合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基建配套、环保监管等政策引导企业升级,而企业则以自动化、绿色生产响应,双方协作构建了“科技-政策-民生”闭环。最后,人才与人文关怀不可忽视。家裕化工通过技能培训、福利改善提升工人归属感,同时反哺社区,形成“企业-村民”共生关系。
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打破传统思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未来,我们建议进一步推广“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模式:高校提供技术研发支持,企业落地转化,政府优化政策环境,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效、绿色、人性化方向转型。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队员的视野,更坚定了我们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念——科技赋能的星星之火,终将照亮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