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怀着对楷雕非遗文化的赤诚热爱,实践团成员踏上实地探访之旅。在隆盛大观艺术馆,颜德印馆长亲手示范“镂空透雕”技法,木刻刀在楷木上流转间,一片柳叶的脉络便栩栩如生;在御书房,孔繁彪大师展示了家族传承的“如意纹”图谱,讲解如何将儒家“中庸”思想融入雕刻比例。成员们不仅亲手拿起刻刀体验“打坯”“修光”等基础工序,更在传承人讲述的家族故事中,读懂了楷雕从明清贡品到民间技艺的千年变迁。当指尖触碰到历经百余年仍温润如玉的楷木作品时,所有人都深切体会到: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文化血脉。
会议伊始:回顾往昔,正视不足
会议正式开始,队长以数据可视化图表系统复盘前期实践成果:面向曲阜市民、游客及高校学生的1200份调查问卷显示,仅19%的受访者能准确描述楷雕技艺特点;走访的8家楷雕工坊中,6家面临“30岁以下从业者为零”的困境;与两位传承人累计6小时的深度访谈,则梳理出“原材料稀缺”“创新设计不足”等5大类核心问题。
团队直言不讳地指出实践中的短板:前期问卷样本集中在景区周边,未能覆盖乡镇群体;工坊走访多聚焦技艺记录,对产业运营模式调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当场敲定三项改进措施——增补乡镇调研点、设计“楷雕+研学”体验方案,力求让实践成果更贴近实际需求。

会议之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
在热烈的会议讨论中,实践团成员踊跃分享了前期实践活动的深刻体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以及深入工坊的实地考察,成员们不仅掌握了楷雕技艺的工艺流程,更对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社会认知度和发展困境形成了系统性的认识。特别是发现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兴趣不足、市场推广渠道有限等现实问题。这些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不仅丰富了团队的理论储备,更为后续制定精准的传承推广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使楷雕文化的保护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场持续一个暑假的实践,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力量,千年楷雕定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会议尾声: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队长在总结时强调:“我们不仅是楷雕文化的观察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创造者。”据悉,实践团将推出“跟着大师学楷雕”系列短视频,并设计面向中小学生的“雕刻体验包”。此次会议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根基。通过深入交流,成员们对曲阜楷雕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实践队员们将积极投身于后续的实践活动中,为楷雕文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