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利津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分析及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 来源:李佳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东营利津老街长巷作为山东省内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本次社会实践以利津老街长巷为例,探讨其非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并分析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当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利津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资源概况

利津老街长巷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和手工艺技艺,其中多项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包括:

  1. 传统手工艺:如利津剪纸、草编技艺、传统木工技艺等,这些手工艺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记忆。

  2. 民俗活动:如利津庙会、传统戏曲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

  3. 传统饮食文化:如利津烧鸡、传统面点等,这些美食不仅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也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潜力。

三、利津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1. 文化体验旅游
    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适合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项目。游客可以通过参与剪纸、草编等手工艺制作,体验传统民俗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2. 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结合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资源,可以设计多条文化旅游线路。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作坊、民俗表演场所、传统美食街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体验线路。同时,可以与周边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文化+生态”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3. 文创产品开发
    利津的非遗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例如,将剪纸、草编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4. 数字化传播与推广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以将利津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利津的非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四、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1. 非遗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非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能够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2. 乡村振兴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发展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非遗文化得以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从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持续的动力。

  3. 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和创新。

五、实践建议

  1. 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
    在开发非遗文化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其的保护与挖掘。通过建立非遗文化档案、培养传承人等方式,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2. 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设计文化体验项目、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3. 加强数字化传播与推广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扩大利津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提升当地文化的知名度。

  4. 鼓励社区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非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鼓励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合力。

六、结语

东营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其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津老街长巷有望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5-02-21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