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职员:在湖南省常德市,实践队员朱博文与保险推销员刘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认为其在谈话中体现出的
“既不想完全躺平”但又“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正是“45°青年”的矛盾性的典型体现,这一心路历程也正反映出社会上许多“45°青年”的内心缩影。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公司职员进行访谈。朱博文 供图)
体制内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实践队员刘靓怡同学访谈了北京市某国企产品经理张女士,注意到她看似“知足通透”,实则透露出她在多重压力夹击下而被迫保持45°的无奈之情。刘靓怡同学认为,这种“45°姿态”的形成有其时代必然性,也隐含着青年对自由发展的期望和追寻。
个体工商户:目光来到湖南省株洲市,实践队员张清然同学采访了麻辣烫店老板潘女士,并亲身体验了她所经历的忙碌经营。潘女士在交流过程中坦言她志不在此,却又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选择继续经营店铺,这正是“45°青年”彷徨、无奈特征的体现。
以上所列举的五位受访者仅仅是实践队所接触的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实践队员的脚步已遍布大江南北,既涉及不同年龄,亦深入各行各业。队员们记录了他们的悲欢、聆听了他们的新生,让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限于对“45°青年”的个体映像的探析,更呈现出对这一群体的时代关怀。
从学校到职场,从网络到现实,通过此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对“45°青年”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从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青年访谈中,队员们系统总结了“45°青年”所呈现的多种样态,包括学业压力驱动型、职场迷茫探索型和工作家庭平衡型等;也对其内心思考与行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他们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弹性应对模式,心理特质上呈现出理性而平和的心态,价值偏好上更为多元化和适度化。
“45°青年”现象的形成,既有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家庭期望与教育方式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性格、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45°青年”现象,其本质是当代部分青年所面临的价值实现与现实压力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也是实践队后续将持续关注的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实践队不仅记录了“45°青年”群体的生活样态,也生发了许多对这一群体未来发展的思考。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追踪“45°青年”发展议题,推动理论成果向社会行动转化,助力青年更好地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