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5°青年”发展调研实践队赴多省市调研

作者:杜一诺 李亭熠 刘白羽 张慧 肖子盈 朱博文 刘靓怡 张清然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近年来,伴随着“内卷”与“躺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样态兴起,一类处于中间状态的、独特的青年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他们既不愿陷入“90°内卷”的漩涡,也难以如“0°躺平”者一般彻底放弃追求,转而尝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因此被称作“45°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形态,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形态息息相关;而“45°青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亦不容我们忽视。为深入理解该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5°青年”发展调研实践队于2025年1-2月奔赴多个省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调研活动,希冀能够对该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建议,为国家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前期准备
    在正式实践开始前,实践队开展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队长与副队长通过招募和筛选,确定了实践队的成员和组别,成员分别来自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等多个地区,分为文书组、实践组、美工组、数据组与推文组。确定好人员和组别之后,实践队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基本确定了实践地点、具体时间与访谈对象,选定了包括学生、公务员、个体经商户等多类职业群体在内的受访者。为确保实践质量,负责人通过召开腾讯会议等方式对实践队员进行了相关培训。此外,访谈提纲、录音及摄影设备等调研工具也全部准备妥当,以此确保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实践纪实
    实践队的调研活动全面且深入,不仅包括线下实地访谈,还包括线上问卷收集和网络数据爬取,试图从多途径剖析这一独特的青年群体。
1.线上实践:问卷收集分析青年形象,数据爬取挖掘青年动态
    实践队在线上开展了广泛的问卷收集工作,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基本一致。问卷从受访对象自身基本状况出发,设置了多种量化评估表格,以便精准定位受访青年的状态。同时,问卷也询问了他们对“45度青年”的了解程度和看法,深入挖掘青年群体对自身状况及这一现象的认知。通过对近800份问卷的收集与分析,实践队初步把握了不同青年群体的整体态势,为后续调研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向指引。
除了发放网络问卷之外,实践队成员还采用了新型调研方式,即运用Python等数据爬取工具,在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合法检索大众对“45度青年”的探讨并进行相应分析。这样的方式让实践队收集到了更广泛、更充分的数据,对“45度青年”现象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2.线下实践:多地走访探寻青年百态,深度访谈聆听青年心声
    实践队员的足迹遍布浙江、湖南、四川、江西、内蒙古、新疆、福建、安徽等多个省市,他们深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与各类青年群体面对面交流,获取了丰富且真实的一手资料。以下将从不同的职业领域出发,列举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
    大学生:在安徽省阜阳市,实践队员张慧同学与大二学子巫同学展开了谈话,深刻感受到当代青年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她也从中有所感悟,认为“45°青年”现象可具体表现为自我提升的需求与拥有更多心灵自由的愿望之间的矛盾,她认为这亦是许多大学生偏好45°状态的重要原因。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张慧 供图)
    中学生:实践队员肖子盈同学在长沙市浏阳市与高中生李同学进行访谈,李同学因心理问题两次休学,在学习上内心渴望努力却又无法控制地深陷于情绪旋涡,故而不断在躺与卷之间徘徊,为实践队研究“45°青年”的心理困境提供了特殊案例。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中学生进行访谈。肖子盈 供图)
    公司职员:在湖南省常德市,实践队员朱博文与保险推销员刘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认为其在谈话中体现出的“既不想完全躺平”但又“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正是“45°青年”的矛盾性的典型体现,这一心路历程也正反映出社会上许多“45°青年”的内心缩影。
(图为实践队员在对公司职员进行访谈。朱博文 供图)
    体制内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实践队员刘靓怡同学访谈了北京市某国企产品经理张女士,注意到她看似“知足通透”,实则透露出她在多重压力夹击下而被迫保持45°的无奈之情。刘靓怡同学认为,这种“45°姿态”的形成有其时代必然性,也隐含着青年对自由发展的期望和追寻。
    个体工商户:目光来到湖南省株洲市,实践队员张清然同学采访了麻辣烫店老板潘女士,并亲身体验了她所经历的忙碌经营。潘女士在交流过程中坦言她志不在此,却又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选择继续经营店铺,这正是“45°青年”彷徨、无奈特征的体现。
    以上所列举的五位受访者仅仅是实践队所接触的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实践队员的脚步已遍布大江南北,既涉及不同年龄,亦深入各行各业。队员们记录了他们的悲欢、聆听了他们的新生,让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限于对“45°青年”的个体映像的探析,更呈现出对这一群体的时代关怀
总结感悟
    从学校到职场,从网络到现实,通过此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对“45°青年”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从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青年访谈中,队员们系统总结了“45°青年”所呈现的多种样态,包括学业压力驱动型、职场迷茫探索型和工作家庭平衡型等;也对其内心思考与行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他们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弹性应对模式,心理特质上呈现出理性而平和的心态,价值偏好上更为多元化和适度化。
“45°青年”现象的形成,既有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家庭期望与教育方式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性格、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45°青年”现象,其本质是当代部分青年所面临的价值实现与现实压力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也是实践队后续将持续关注的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实践队不仅记录了“45°青年”群体的生活样态,也生发了许多对这一群体未来发展的思考。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追踪“45°青年”发展议题,推动理论成果向社会行动转化,助力青年更好地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5-02-21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