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的利津老街长巷,黄河澄泥印承载着千年文明,散发着独特魅力。曲阜师范大学“寻印探源”实践队在2025年寒假踏上了探寻之旅,深入领略这一古老技艺的奥秘。
黄河澄泥印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以黄河淤泥为原料,经选泥、制坯、雕刻、烧制等二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印文风格多样,或古朴典雅,或雄浑大气,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工坊,实践队员们目睹了匠人们凭借精湛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将黄河淤泥转化为艺术珍品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动力。
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使黄河澄泥印面临困境。机械化生产致使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逐渐被边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难以静心欣赏传统艺术。据实践考察,掌握澄泥印完整制作工艺的匠人不足百人,这一古老技艺濒临失传。
面对困境,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在非遗工坊中,年轻传承人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开发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他们还通过开设体验课程、举办展览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黄河澄泥印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澄泥印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认识到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黄河澄泥印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保护非遗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展现新活力。我们要以开放胸怀和创新思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黄河澄泥印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