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那充满韵味的利津老街长巷里,黄河澄泥印宛如一颗隐匿于岁月中的明珠,默默承载着千年文明,悄然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在2025年1月的寒假时光,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泥印寻踪”实践队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之旅,得以近距离去探寻黄河澄泥印这一古老技艺的奥秘,在那带着泥土气息的工坊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文明跳动的脉搏。
黄河澄泥印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一路追溯至宋代。它取材于黄河淤泥,历经选泥、制坯、雕刻、烧制等多达二十几道工序,方能精制而成。每一方澄泥印,都是匠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印文有的透着古朴典雅之风,有的尽显雄浑大气之态,将中华文化那独一无二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利津老街长巷的非遗工坊内,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澄泥印的整个制作过程。匠人们凭借着双手的感觉,用心去把控每一个细节,把黄河赋予的这份天然材料转化成了永恒的艺术。这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恰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的关键所在。
可如今,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黄河澄泥印这一传统技艺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使得靠手工打造的传统工艺渐渐被挤到了边缘位置。而且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难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传统艺术的美妙之处。经过实践考察,同学们发现,当下掌握澄泥印完整制作工艺的匠人已寥寥无几,还不足百人,这一古老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危机。
不过,传承与创新在此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非遗工坊中,同学们欣慰地看到,有不少年轻的传承人正积极探索,尝试把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之中,进而开发出更贴合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他们通过开展体验课程、举办各类展览等途径,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爱上这项传统技艺。这种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深知传承优秀非遗文化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澄泥印可不单单是一门技艺,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的智慧与审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深刻领悟到,保护非遗并非只是简单地保存,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以更为开阔的胸怀和富有创新的思维,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让黄河澄泥印这般非遗瑰宝,能够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为璀璨耀眼的光彩。就如同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讲的那样:“每一方澄泥印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段历史永远鲜活下去。”让我们齐心协力,在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传承,共同守护这份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