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传承风筝非遗,放飞文化梦想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传承风筝非遗,放飞文化梦想
在2025年1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走进了潍坊风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探究与保护宣传。此次活动不仅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提供了一次接触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也为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潍坊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的展览以大量的实物、照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介绍了风筝的流派、种类和特点,潍坊风筝的流派、分类及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有关内容等,全面翔实地阐释了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所收藏陈列的潍坊风筝精品在选材、色彩、艺术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主体内容与风筝造型协调,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相融,充分体现了“潍坊风筝”工精艺巧、浑厚大方的独特民俗风格。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潍坊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据介绍,潍坊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讲解员还介绍到潍坊风筝是中国风筝四大流派之一,扎制工艺精湛独特,扎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串式风筝。把数只相同或不同的风筝用线串起来放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潍坊龙头蜈蚣风筝。二是板子风筝。又叫“板式风筝”“拍子风筝”,是一种运用广泛、十分普遍的中国传统风筝。最典型的为《八仙过海》传统八卦风筝。三是软翅风筝。常见于飞禽和昆虫题材的风筝,此类风筝的升力片由一根主翅条和翅形的蒙面组成,有较好的起飞性能。如:恐龙、蝴蝶、凤凰、老鹰、蝉等风筝。四是硬翅风筝。又叫“元宝翅风筝”,骨架结构因题材内容多有不同,其形如翅,因而被称为硬翅风筝。如《麻姑献寿》等。五是立体风筝。也叫筒子类风筝、桶形风筝,骨架通常为折叠结构,多以宫灯、花瓶为题材,采用工笔画的手法绘出蒙面,十分精致。如宫灯、画瓶等。六是动态风筝。能通过“风叶轮”和风筝骨架的受力变化,借助风力动起来的风筝。如《中国空间站风筝》《戏蝶风筝》等。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从传统的软翅风筝到精美的龙头蜈蚣风筝,从造型逼真的动物风筝到充满创意的现代风筝,每一只风筝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的手工制作区参加了一场风筝制作体验活动。经验丰富的风筝制作艺人现场指导实践队成员制作风筝。从竹条的挑选、削制,到风筝骨架的绑扎,再到风筝面的绘制和裱糊,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巧和学问。
此次潍坊风筝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相承,古韵新生”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领略了潍坊风筝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了风筝制作技艺,更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2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