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语言、仪式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在这一浩瀚的文化宝库中,非遗传承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守护者和传递者。他们不仅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正是这些文化守护者中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吊脚楼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典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吊脚楼以其高脚的结构而著名,适应了土家族人居住的山地环境,不仅便于防潮防湿,还能应对山地洪水的威胁。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蕴含着土家族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还展现了他们在恶劣条件下的生存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建筑技艺,成为了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万桃元,作为土家族吊脚楼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自幼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对吊脚楼建筑的理解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
万桃元的技艺传承之路 万桃元1956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一个木匠世家,自幼在父辈的熏陶下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的他常常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技艺,从最简单的打磨木材到复杂的榫卯结构,每一项技艺他都用心琢磨。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技术之一,无需一根钉子即可将木材牢固结合。这种技术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与实践,万桃元不仅掌握了吊脚楼的建造技艺,还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他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不断发扬光大。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不仅仅是在做木匠的活计,我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万桃元的工坊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场所,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在他的工作室中,陈列着各种吊脚楼的微缩模型,这些模型虽然小巧,但每一个细节都精准还原了真正的吊脚楼建筑。特别是榫卯结构的运用,使得这些模型无论从美观还是实用性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歌诀中的智慧与技艺 万桃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他还是一位文化的总结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木工技艺与心得编成了歌诀,通过这种简单易记的方式将复杂的技术传授给下一代。正如他所说:“歌诀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其中,他自创的《木匠》歌诀,将木匠的智慧与经验凝练成了朗朗上口的四言诗句:“木匠木材木建筑,高杆展样无纸图。榫卯结构胸怀数,上下左右自然熟。”
这些歌诀既是他对木工技艺的总结,也是他对土家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吊脚楼和土家族建筑产生兴趣,并愿意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现代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年轻人对古老的建筑技艺不再感兴趣,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传播需求。面对这一局面,万桃元并没有固守陈规,而是积极寻求创新。他意识到,只有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才能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吊脚楼技艺,万桃元开始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这一文化瑰宝。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他还通过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抖音”,将自己的生活和技艺展示给更多人。他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复杂的技艺转化为简短的视频片段,让观看者不仅能学习到技艺,还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
除此之外,万桃元还积极推动吊脚楼技艺进入校园。他认为,只有从年轻一代开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确保这些技艺不会消失。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产生兴趣,并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保护行列中。
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使命 对于万桃元而言,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他坚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只有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更加璀璨。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万桃元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技艺的精湛,更看到了他对文化的深厚情感。他用自己的方式,将土家族吊脚楼的技艺和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舞台上。他的坚守与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了榜样。
结语 万桃元的故事告诉我们,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守护。通过他的努力,土家族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走进了现代社会。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非遗传承人,像万桃元这样的文化守护者,正以其坚韧与智慧,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代代。
文字丨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 苏森阳
摄影丨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 孙彧旸
排版丨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 刘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