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潜心收藏15万份报纸的人,建了一处报纸博物馆 在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有这样一座独特的博物馆,它不仅承载着新闻传播的历史印记,更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培长报纸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还突出展现了红色新闻出版在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作用
报纸作为文明的象征,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更被视为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近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郧阳报纸博物馆迎来了新的访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继中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7日到达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培长报纸博物馆。此次参观以探寻“报纸博物馆,搜寻红色足迹“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互动,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新闻出版事业在传播革命思想、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郧阳报纸博物馆自成立以来,程培长程馆长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报纸史料,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程培长爱好收藏共收藏有各类老报纸5000多种,15万份,其中含清代、民国、解放区等报纸,其中包括有创刊号、特刊、号外,港澳台报、国外华文报、金报、银报、丝绸报等。他的报纸博物馆2013年入选“中国集报之家”,撰写的《谈青少年集(剪)报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获2014年全国集报论文三等奖。其事迹与成果被媒体多次报道。2015年5月,他主编的《报苑朝霞》由中国《集报家》(特刊)出版,2018年2月《汉水上游报刊史话》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本地区报纸成长与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自2016年12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共接待参观人数10万人次,已成为十堰市展示本土历史文化、十堰近现代城市精神的重要场所。
报纸博物馆,已成为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报纸博物馆 一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红色新闻长廊”,长廊上陈列着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红色报刊原件。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出版物,如《新青年》、《向导》等早期共产党机关刊物,以及苏维埃政府出版的《红星报》、《红军日报》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也反映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大家跟随程老先生的步伐,分别从“建党篇”“建军篇”“抗战篇”“解放篇”“建国篇”“成就篇”共六个篇章进行详细地剖析,各自都做了详细透彻的了解。
图为程馆长为宣讲团成员讲解前言 景祖豪 摄
随后馆长带领大家来到设立有创刊号、特刊、早期报、本地报、港澳台报、号外、异型报、停刊号几个展区。另外,还有与报纸相关的老式印刷机,切纸机、铅字、邮政送报自行车、报箱等物品,内容丰富多彩。再者,还珍藏有许多珍贵的创刊号、特刊、号外等各种报纸,其中还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全国知名度与影响力较高的报纸。这期中最早的报纸是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的《邸报》,距今已270多年。另外还有1879年的《申报》与1889年的《京报》,还有跨越百年的,即出版于1920年1月10日发行的《共产党》创刊号等党的早期珍稀报纸。这里不仅有清代的报纸,还有民国时期的报纸。此外,还有部分海外华文报。从程培长收藏的报纸种类看,金箔报、银箔报、丝绸报、3D报、4D报、5D报、名片报等等应有尽有,从馆长口中得知,最早的报纸是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的《邸报》,距今已270多年。另外还有1879年的《申报》与1889年的《京报》,还有跨越百年的《共产党》创刊号等党的早期珍稀报纸。最后,程馆长还给大家介绍了报纸博物馆里还有一张被认定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报纸,那就是辽宁阜新日报社于2011年5月3日出版的《梦幻葛根苏木》号外。这份报纸长12.4米、宽0.54米,采用32连版无缝印刷,这简直是让大家叹为观止。
图为程馆长为大家讲解创刊号 胡晋诚 摄
程馆长为红色文化传承召开讲座和研讨会 此外,为了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程馆长还和大家召开了红色新闻主题讲座和研讨会,分享自身的经历和一些革命新闻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及其对今天新闻事业的启示。
说起与报纸的缘分,程培长介绍,“这要追溯到1981年”。那时,程培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给《湖北日报》《郧阳报》等党报党刊投稿。接触报纸杂志多了,他慢慢觉得每份报纸杂志背后都有很多鲜活故事。如果能把这些报纸收藏起来,若干年后再阅读,那就是对历史的回味和鉴赏。从那时起,程培长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集报藏报方面。他出差在外积极收集当地党报,遇到藏友互通消息,集报时间长达40多年。
图为相关老师讲话 景祖豪 摄
今天的新闻人的传承与守望 这是一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它通过展示革命新闻工作者的事迹,同时也激励着今天的新闻人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新闻出版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人:刘添贤 伍佳音 朱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