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灯烛火照素愿,黄豆入面展非遗

作者:刘建磊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筑社强基,和归故里”
      ‘’旧碑文灭不知年,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千年文脉,万里文韵。非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承载着岁月无声的打磨,光阴随手刻画的痕迹,秉着一盏烛火,将岁月悠悠演绎。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筑社强基,和归故里”社会实践团的一名成员,我怀着敬畏与探索之情来到了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前去探索藏于民间的非遗—豆面灯,以心传承,以情演绎,非遗之美,永恒不衰。
所遗非可遗,遗后非长道
      我和实践队成员追随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南卢村,我们与当地村委会取得了联系。在得知实践队此行的目的后,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豆面灯的相关习俗,并带领我们走进非遗传承人—宋奶奶家,只见不用模型,不用打样,一团豆面、一把剪刀和几支粗细不一样的毛笔,这便是宋奶奶制作豆面灯的全部工具。宋奶奶告诉大家,豆面灯是用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的面塑,面塑顶端或背上再捏一个小碗,内插两个小棍作为灯芯,最后再倒入豆油或花生油,她每年都会制作生肖灯,而渔民以捕捞为生,因此豆面灯的造型以海洋生物为主,寓意着新的一年鱼虾满舱。只见在说话间,一只活灵活现的龙就出现在成员眼前,一盏精致的龙豆面灯便做好了。
拾遗非拾名,遗经非尔殊
      非遗的传承,历久弥新,文化的繁荣,源远流长。据《胶澳志》记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本次民间非遗探索之旅,我感触颇深,我不仅了解到制作豆面灯的习俗已经传承了300多年,成为当地农耕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心灵手巧的渔家人将黄豆入面作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后,制作出一盏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豆面灯。豆面灯将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被点燃,直到十六日才收起来,然后等到农历二月二,配着蔬菜便成了一道可口的佳肴,并且在与当地居民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豆面灯不再是无法饱腹时期人们储藏以生存的食物,对来年鱼虾藏满的祈愿,更蕴含了渔家人对文化的传承,技艺的流传,是对千年文化今世重现的努力。
国粹印象之悠久,续承非遗之众心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技艺、表演、民俗等文化形式,既是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也是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民间非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个社区凝聚力最好的表现符号。我们通过民间非遗探究一个地区的过往烟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或繁盛或灾难或安宁,是社区吸取治理经验,将历史的遗憾化为前行的动力。同时民间非遗更是照亮未来的明星,它承载着历史,指引着未来,将民间非遗发扬光大是时代之大势,社区要紧跟时代步伐,探求文化发展之路。
      当今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文化交流碰撞无处不在,本次社会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多彩多样的艺术文化百花齐放,让我更加坚定深入社区,深入千家万户,为社区治理增添尽一份力量。社区实践是我一次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不仅仅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未来的路上,我会不断前行,积极参与社区实践,追寻文化繁荣之路,有一分光,便发一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他人带来更多正能量和希望。
 
发布时间:2024-03-05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为生命接力,赴热“血”之约
  • 为响应国家对人才培养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目标,曲阜师范大学“筑社强基,和归故里”社会实践团组织各队员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做贡献
  • 03-06
  • 祥龙献瑞福进万家
  • 为响应基层与人才双向赋能,曲阜师范大学“筑梦强基,和归故里”社会实践团走进社区,实践队员积极主动参与青鸟计划,在平度市凤台街道
  • 03-06
  • 夯实社区青少年基础知识教育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
  • 03-06
  • 【寒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春向党
  • 【寒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春向党
  • 【寒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春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