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外卖小哥,别止于空洞抒情
近日,某地一位外卖骑手3年挣102万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尽管网友对这场“逆袭”各抒己见,但透过大家的声音,我们可以体会到外卖配送行业充满不易,如何保障更多外卖骑手的劳动权益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心寄途中”实践队经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调查发现如今时间在外卖配送行业占据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得时间者得更多报酬。有时候,外卖骑手一天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碰上雨雪天气或是寒暑时段,奔波在外的他们经常为了多挣一些钱咬牙上阵。万一路上出现意外,误餐扣钱加上额外修车费用,一天的忙碌可能也没有回报。毫无疑问,外卖骑手是生活当中的不易者。他们可能因为要解决经济难题甚至生存问题,不得不穿行奔跑,不得不依靠超负荷的付出来换取回报。

城市是万千市民的家园,穿梭在城市大小角落的外卖骑手们也值得温暖对待。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建立了休息驿站或能量站,提供歇脚充电和医疗服务;还有的区域专门规划出外卖车辆临时停放区,让珍惜时间的骑手们提高效率……这些实实在在的关照和点到实处的细节,彰显了人和城的双向奔赴,也应该进一步复制推广。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中,在工作一天感到疲惫时,是外卖配送员及时给我们捎来了暖心暖胃的食物。与其过分关注他们的收入,我们倒不如多些尊重和关心,向每一位靠勤劳双手挣钱养家的外卖配送员送上应有的敬意。
同时,克服把外卖骑手当作“社会底层”代表的刻板印象也是当前的要务之一,“我们外卖骑手要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摆脱对外卖骑手习惯性俯视的心态,整个群体来看,外卖骑手虽不像网络主播那样,具有一夜翻身的造富魔法,但稳定许多——上限更低,下限更高。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骑手工资水平的均值水平稳定在5000元左右,各省市外卖骑手的月均收入都高于当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这其中无论是外卖骑手还是平台主播,工作并不分高低贵贱,这些人都在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若以单一的「苦」和「惨」去定义一份职业,看似是同情,其实是另一种歧视。实践团经过调研也认识到要加强对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形态就业劳动者法治权益保护,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外卖骑手的自觉意识是首当其冲的。
为外卖小哥们补齐劳动权益保障的短板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网约配送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劳动者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一支重要队伍,全国总工会开展的调查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规模正不断扩大。其中,新业态劳动者职业健康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关注视野。
经实践团深入调研探讨骑手健康权益保护问题,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骑手户外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急慢性肌肉和骨骼疾病,相较于传统行业,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在户外跑单风吹日晒更是常态。多变的跑单环境和户外劳动让骑手患上急慢性肌肉和骨骼相关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其次是面对日常跑单压力,骑手想要寻求心理健康支持,骑手作为当下城市生活的“摆渡者”,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客户,处理“状况百出”的订单,容易积压心理压力,以及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和担忧而产生心理压力。对此,我们提倡外卖平台可以在线下举办丰富的“骑士座谈会”等关怀活动,加强日常安全保障,为骑手发放头盔和反光衣物,为骑手购买相应的人身保险等,密切关注骑手的身心健康。

《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职业伤害保障,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平台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平台企业应当按规定参加。目前很多灵活就业平台给从业人员上的都是商业保险,由从业者个人支出,这显然很不妥当,可以通过社保加商业保险方式,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外卖员社保权益。
为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适用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加快实施专门适用于外卖骑手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加强灵活就业群体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相关部门要要推动形成维护外卖骑手权益的工作合力,落实好《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互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公益诉讼探索,推动形成多部门共同治理合力,切实维护外卖骑手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