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居搬“回家” ——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纪实

作者:徐文馨 来源: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数字存档 旧居焕“新生”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将传统测量与无人机遥感等新型技术相结合,收集刘少奇天华调查时所住的旧居数据,进行分析,利用CAD、solidworks、BIM、Revit参数化建模及虚拟渲染等多种新兴技术,施行曲面及其各种相交运算做成部件并实现智能组合,在建模绘图的同时绘制出仿真子模型,为修缮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利用3D打印、三维可视化虚拟体验技术,实现从二维平面图像到三维实体模型的转换,及时对建筑形貌、特殊构建、关键结构等数字化永久存档,让旧居得到永久性留存。
开源建模 旧居变“新颜”
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和所学知识,通过Sketch Up建模、3D打印、雕刻上色等工序,历时数天制作完成了“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的模型,完美还原了旧址模样。“这次沙盘模型制作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不单单需要考验动手能力,还需要思考如何融入红色旅游的需求,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决定将陈列馆附近的小山、小道放到沙盘模型,接踵而至的是地形设计、建筑物排列和主体建筑制作等难题,团队成员集体攻坚,从故宫榫卯结构找到思路,最终完成建模。”团队成员董靖康分享建模故事时说到。
仿真沙盘 旧居带“回家”
团队经过走访发现,天华村村民对刘少奇天华调查的具体细节了解不多,但60岁以上的老人对刘少奇天华调查的史实了解得较为全面,所以团队把实践成果有机转化,扩大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的宣传覆盖面,搭建模型带旧居“回家”。通过前期的开源建模,团队成员手工搭建的沙盘模型高仿真还原了刘少奇天华调查的旧居,团队成员把实践成果有效转化,得以让刘少奇天华调查的旧居行走起来,后期将作为文创展品进行展览和宣传。
实践出真知,15名大学生志愿者用脚步丈量大地,在日均步数超2万步中践行“实事求是”的天华精神,以四个一( “守好一方遗址、立好一种精神、划好一条路线、编制一套规划方案”)促进天华村的红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天华村知名度、关注度和美誉度,助力书写“红、和、富、美”天华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3-07-09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弘扬聊城市多彩非遗,体悟非遗之美
  •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精湛的技艺以及传统文化传递到更多人的视野中,感悟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7月7日,
  •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