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得到数据,助大食物观确立

作者:王丽霞 来源:实践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大食物观对人们日常饮食的影响,推进实践活动顺利开展。2023年寒假期间,“食”得初心实践队员们共同制作了基于树立大食物观对人们日常饮食影响的调查问卷,以获得精确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实践队员们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一部分实践队员们从知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其他实践队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积极地思考,大家一起认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制作,并针对老师指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地修改。调查问卷制作完成后,每一个实践队员都积极进行了转发,邀请他人进行填写。最终,共有118人填写了此次问卷。其中问卷填写者分别来自山东、江苏、四川、湖北、广东、江西,其中以山东地区最多,问卷填写者性别以女性为主,年龄主要在18-40岁,18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的人数很少。有接近一半的家庭中有4口人,而有3口人的家庭也占比27%左右,填写者大部分来自于内陆农村地区,其次是内陆城市,沿海城市。
调查显示,家庭月总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占比相对较多,在平时饮食食物构成包含的成分中的问题中,人们的饮食结构成分以主食,猪肉等肉类,鸡蛋,水果蔬菜为主,而鱼类等水产品占比则少于其他几种。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关于主食的问题,我们发现主食为米饭以及面食的占比达66%,为杂粮和其他类主食占比不到一半。由此可知,相比于以前吃不饱的年代,人们现在不仅实现了“吃的饱”、“吃的好”,更向“吃的健康”进行了转变。习总书记曾指出,“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注重膳食营养的搭配,更加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在人们对日常饮食的看法中,大部分人认为食物好吃美味最为重要,而经济实惠以及健康营养比较重要,这几项占比均超过80%,也有接近40%的人们希望日常饮食是较为方便快捷的,只有少部分人对环境氛围以及其他方面较为重视。在树立大食物观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不再像以前那样填饱肚子即可,而是追求食物的好吃和美味,对于食物本身有了更多的要求。同样,人们对饮食的观念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渐改变。对于主食以外的各种副食,人们每周购买水果的次数多集中在6次及以内,一周购买水果超过6次的家庭仅有不到10%。而人们购买鸡、鸭、鱼、肉的次数则多在5次及以内。能做到每天吃青菜和吃肉类的人数占比较大,而每天喝牛奶以及每天吃鱼类等水产品的人占比则少于一半,都不能的仅仅不到10%,占比更少。选择通过食用猪牛羊等大牲畜肉类补充蛋白质的人占比最多,且人们平时多在超市或者集市购买副食,只有少部分会在24小时便利店以及其他地方购买。大多数人们认为副食的价格比较亲民,购买途径也很便利。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饮食逐渐多样化且注重食物的营养,购买食物的途径也比较丰富。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得知大多数人会在平时产生较少的剩饭剩菜,只有少部分人产生较多的剩菜或者不产生剩菜。在树立大食物观的背景下,剩饭剩菜的处理显得较为重要。
问卷结果显示,大食物观这一概念仅有不到5%的人非常了解,但大部分人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大多数人认为大食物观中的食物包括稻子、小麦等主粮、肉类、蛋奶以及果蔬类等。大部分人认为树立大食物观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科学有效地破解人多地少国情下粮食安全问题,然而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拓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人们认识则相对较少。很多人会为了学习食物安全观看相关的视频,但也有少数人不会学习。大部分人非常希望在主食以外搭配副食,近些年来肉类、鱼类、蛋奶产品在人们餐桌上出现的次数增加更加明显。树立大食物观,实现均衡化饮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生活。作为青年人,我们要通过自身行动,切实助力大食物观的确立,以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文字:王丽霞
发布时间:2023-02-03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安财学子三下乡: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健康绿色新
  • “址”诉岁月辉煌,盈萤薪火相传
  • “址”诉岁月辉煌,盈萤薪火相传
  • 2022年10月,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
  •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