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学子三下乡:观草把龙灯,品非遗文明

作者:吕博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弘梦启为创新团队
为了深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11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拾遗弘梦创新团队来到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非遗文化馆参观“草把龙灯”并对其展开调研。
进入十堰市柏林文化站,初见草把龙灯,只见一条巨龙盘旋于大厅中央,龙头扬起,斜向天空,仿佛有直冲云霄的举动,口中含着一颗明珠如同日月星辰。在冷色光的照射下,巨龙气势恢宏直冲心扉。细看巨龙由为节节构成,每节由草把编织而成,15根竹竿交错支撑,将巨龙在空盘旋而立让人惊叹。据了解草把龙灯是由竹竿,主子,铁丝,稻草……将各种材料组织起来进行编制,一人做一个龙灯坐下来需要半年时间,工程量十分巨大。
通过官守华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了解到草把龙灯起源于明朝到清朝时期,有500多年的历史,通过考证是老百姓的一种文化追求。草把龙灯,如今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在二月二日龙抬头时更是草把龙灯出场的时候,在鞭炮乐器轰鸣时,白烟弥漫,一条巨龙灯舞动而出,华丽的巨龙快速舞动,似乎是巨龙在云霄中翻云覆雨,电闪雷鸣,老百姓们以此来驱瘟辟邪。不仅如此,每新的一年开始时,每家每户去玩草把龙灯时就会在龙灯的头上插上香,祭拜,祈福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文化馆中不仅仅只有草把龙灯,也有许多官老先生收藏的旧时的用具,官老先生表示当今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设备更新迭代迅速,年轻人殊不知老一辈的农民时是如何过来的,老一辈们通过铲子,扁担等旧时的用具辛苦劳作,挑断了不知道多少根扁担,磨破了不知多少双鞋,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来建设祖国。希望年轻人通过这些以前简陋的工具,来知道目前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是官老先生的设馆的意义所在。

看到这些让我才反应过来,我有时对生活的不满,对事物的抱怨是这么可笑。对比老一辈的人为建设祖国而付出的心血,我感到羞愧。不明白当今幸福生活是什么概念,就更不会明白以前的艰苦朴素意味着什么,可能对于当代一些年轻人来说,眼里只有繁华盛世,只有歌舞升平,只有知道了老一辈的付出与努力才能明白当今生活幸福的概念。通过官老先生的讲述我才明白,只有珍惜现在,才会明白昔日的艰苦,只有读懂艰苦的含义,才会知道幸福的意义。

“我现在仍在用业余时间在乡下收集一些现在没有的,填补一些东西,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草把龙灯,了解非遗文化,把非遗馆办好,办的更出色,在我退休之后,需要找一个接班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弄这些,嫌弃工资太低不愿意接触。”官老先流露出一种无奈。听到这里我心里十分担忧,但感到更多的是无能为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拥有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了“非遗”所在地区的年轻人进程谋求生活,使得这些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传的,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遗是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和人文的考验,他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能量,它不仅仅是我们文化身份的标识,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份文化自信和尊严,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要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到实处,我们应在青春之力蓬勃之时,去品味古韵文化之内涵,去品味它价值意义,用当代年轻人自己的方式去为保护非遗文化做出一份努力于贡献。(通讯员 吕博)

发布时间:2022-08-11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经济与民生齐飞,康养共旅游一色
  • 经济与民生齐飞,康养共旅游一色
  • 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的号召,深入调查我国医养结合等康养产业的运营现状,2
  • 08-11
  • 体验纸笺制作,助力乡村振兴
  •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
  •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