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十月纪事:在创新与温度间生长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田禄滨

国庆假期后的首个清晨,工科楼前的广场已被警戒线围出环形赛道。朝阳穿过薄雾落在赛道中央的 LED 屏上,滚动显示着 "智能车挑战赛决赛" 的字样。这场持续三天的赛事,汇集了全校 12 支队伍的自制智能车,它们将在模拟城市路况的赛道上完成避障、自动泊车等 12 项任务。​
智能赛道上的青春竞速​
赛道旁的观赛区,折叠椅拼成的方阵里不时爆发出欢呼声。一辆银灰色小车以 0.3 秒的优势冲过终点线时,调试区的队员们突然集体站起击掌 —— 他们的 "领航者号" 刚刚刷新了连续绕桩项目的校纪录。这辆车的外壳用 3D 打印技术制成,车身覆盖着学生自主编程的传感器模块,在暗光环境下仍能精准识别彩色路标。​
裁判组使用的实时评分系统由计算机学院师生联合开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实时显示着每辆车的速度曲线与误差值。赛事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参赛作品在能源效率上较去年提升 40%,有 6 支队伍采用了太阳能辅助供电技术,"学生们把课堂上学的控制理论,变成了能在赛道上跑起来的创新成果"。​
图书馆里的空间革命​
与此同时,图书馆三层的改造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施工人员正将最后一批智能书架推入新开辟的 "协作学习区",这种书架配备的 RFID 芯片能自动识别书籍位置,学生通过终端查询时,对应区域的指示灯便会亮起。改造后的空间取消了传统阅览室的隔断,取而代之的是半开放式讨论舱,舱内的智能玻璃可一键切换透明或雾化模式。​
在试运行的 "数字人文实验室",几名学生正用红外扫描仪处理古籍善本。这个由图书馆与历史学院共建的实验室,配备了高清成像系统和文本识别软件,能将手写文献转化为可检索的电子文本。管理员指着墙上的使用数据看板介绍:"新空间开放两周,预约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的三倍,夜间时段的使用率尤其高。"​
跨学科论坛的思想碰撞​
周三午后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 跨学科论坛正在进行。台上的发言者刚展示完 AI 生成艺术的案例,台下就有人举手提问:"当算法能创作诗歌时,人类的情感表达会被稀释吗?" 这场由学生会学术部发起的论坛,邀请了计算机、哲学、文学等七个专业的师生参与讨论。​
报告厅后排的速记员正用语音转写系统记录发言,生成的文字实时显示在两侧的大屏幕上。中场休息时,不少学生围着展示墙讨论 —— 上面贴满了各专业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有的分析 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边界,有的探讨算法偏见的社会成因。论坛组织者在总结时说:"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碰撞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校园农场的丰收时刻​
夕阳下的校园农场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农业科技协会的成员们正用小型收割机收割今年的试验田,金黄的稻粒落入收集袋时发出沙沙声响。这片由废弃操场改造的农场,如今划分出 20 块试验田,种植着从太空育种基地引进的水稻品种。​
在一旁的温室大棚里,无土栽培的生菜长势正好。负责技术的同学打开手机 APP,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基质湿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我们用物联网设备实现了精准种植,用水量比传统种植减少 60%。" 农场角落的晾晒架上,挂着学生自制的稻穗标本,标签上记录着播种日期、生长周期等数据,成为生动的实践教材。​
深夜校园的守护者​
当宿舍楼的灯光渐次熄灭,校园巡逻队的电动车开始在主干道上缓缓行驶。车顶上的 LED 屏滚动播放着安全提示,队员手持的红外测温仪不时扫描公共区域的电路设备。这支由校保卫处与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每晚都会对全校 37 栋楼宇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
在研究生公寓楼下,巡逻队员发现一辆未拔钥匙的共享单车,通过车身上的定位系统联系到车主时,对方正在实验室赶项目。"最近是论文季,很多同学熬夜做实验,我们多巡查一遍,大家就能多一份安心。" 凌晨两点的监控中心,大屏上的热力图实时显示着校园各区域的人员流动,值班人员正通过对讲机调度巡逻路线。​
月光掠过新建的创客中心玻璃幕墙时,三楼的实验室仍亮着灯。几个身影围在工作台前调试机械装置,桌上散落着设计草图与零件。窗外的银杏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在为这些深夜里的探索者伴奏。这座校园的十月,就在这样的创新与坚守中,悄悄写下新的成长注脚。​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新闻推荐
  • 非遗生漆遇直播经济:一场跨越校际的文化活化探索
  • 情暖暑期 爱伴成长丹江口市滨江社区爱心托管班正式开班
  • “LEADER班长”:千万大学生的就业与校园生活智慧管家
  • 寓教于乐传知识,粽情端午护健康
  • 寓教于乐传知识,粽情端午护健康
  • 为创新儿童口腔健康宣教形式,提升亲子互动体验,5月24日下午,湖北医药学院“芽芽护齿”社会实践队联合十堰国药东风口腔医院,开展“
  • 05-27
  • 湖北医药学院团队攻克非洲猪瘟快检技术难题 为生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