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希望田野,唱响魅力潜江

作者:湖北大学生网 来源:湖北大学生网

潜江民歌,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潜江民歌,流传于湖北省潜江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潜江民歌的代表作品有:《数蛤蟆》《催咚催》《哪有闲空回娘家》《调查研究歌》《诉苦歌》《喜坏我的妈妈》等。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示,发挥潜江民歌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武汉东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组建了一支楚遗社会实践队,探索潜江市浩口镇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一把扇子嘛伊哟~竹骨子编那哟喂……”6月9日下午,潜江浩口镇文化站传来一阵阵韵味悠长的歌声,来自浩口镇的肖艳梅老师正在教楚遗社会实践队队员演唱潜江民歌《催咚催》。

 

 

图为肖老师为楚遗实践队队员介绍帮助潜江民歌传承和发展的乡贤 王宏林 供图

据了解,潜江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民歌文化就是其中一部分。潜江的民歌不仅在音乐上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反映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这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对民歌文化充满了热爱。潜江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特点是简单、朴实、自然。潜江的民歌既有动听的曲调,又有深刻的寓意。肖艳梅老师还向楚遗社会实践队介绍了潜江民歌的演唱技巧、节奏变化、曲调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记录保护当天,肖艳梅老师现场演唱潜江民歌30余首。有雄浑、豪迈的劳动号子。如“打硪号子”“打麦号子”等。高亢、奔放的绿野田歌,如“薅草歌”“栽秧歌”一类的民歌让我们深刻领略了这种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潜江的民歌文化中,肖艳梅老师是一个备受人们敬仰的民歌传承人。她从小就对民歌情有独钟,在家中听母亲唱的民歌长大,并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成为了一位非常专业的民歌唱法专家。她的民歌唱法非常独特,擅长演唱各种潜江地区的民歌,如《哪有闲空回娘家》、《打花哪吔》等,她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类文艺比赛和演出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并在潜江市及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她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潜江的民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曾多次到学校和社区开展民歌传承活动,教授年轻人民歌唱法,并成立了一个民歌团队,为潜江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传承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期间肖艳梅老师为我们讲述她在传承和宣传过程,为我们介绍了潜江民歌的来源是在劳动中所得,目的是为了赶走疲劳,增加劳作的乐趣。还为我们介绍了潜江民歌的形式:有号子歌,小调,田歌,儿童歌谣,栽秧歌等8种形式,号子歌,和田歌,打窝歌是由歌师带头起调,其余人附唱的形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浩口镇还得评为民歌窝子,在2018年—2020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图为肖老师解答楚遗实践队队长潘吉辉提出关于潜江民歌发展的问题 王宏林 供图

同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和接触潜江民歌,而老一辈的传承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去传承和宣传潜江民歌,导致潜江民歌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还有潜江民歌记录不完整,大多数是以口口相传的形态出现,导致后续在潜江民歌传承的时候出现了许多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增大了传承发展的难度。因此自己进行实地考察,利用手机记录下来,或者通过身边好友帮助收集,整理,拍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利用休息时间去扒谱,用二胡和电子琴一遍一遍的找着正确的音调,在保证整首民歌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添词添曲,通过政府专家的帮助下将其修补好的民歌搬上舞台展示,呼吁大家一起来传唱。让整首民歌更加容易传唱,更加容易理解。

 

 

图为楚遗实践队和肖老师的合照 王宏林 供图

在面对潜江民歌的人才方面,肖艳梅老师特别重视浩口三小的学生,从2013开始就为学生们增添学习民歌的音乐课程,分年级,分曲目,最大程度上保证整个浩口三小的每一个孩子都学习过潜江民歌,保证民歌的延续和发展。这十年的经验让肖艳梅老师成为了潜江民歌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最后,肖艳梅老师表示,自己一直致力于向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潜江民歌文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种音乐形式,传承和发扬潜江民歌的文化精髓。

(作者:王宏林)

 

发布时间:2023-06-20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