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宝应,烈日灼灼,却远不及“红心研墨”团队成员内心的热忱。实践的成功,离不开前期周密细致的筹备。在出发前夕,团队便启动了“预演”程序。通过多次线上会议,与托管中心的负责人及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对接,不仅了解了学生们的整体学情与个性特点,更就日常管理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细节进行了逐一确认。实地勘察环节,七月下旬,实践成员奔赴宝应实地勘察。他们带着测量工具,走遍了中心的每个角落:活动室的长宽、电源插座的位置、户外活动区域的树荫覆盖时间、紧急疏散通道的宽度......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录在案,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中心的每一个空间,精心规划活动路线,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并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组设计了详尽的教案与活动方案,并进行了模拟试讲,力求将最优化、最生动的课程带给孩子们。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项目管理”课前置课。
课业辅导:理论照进现实的第一次检验
清晨,课业辅导是实践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检验团队成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第一块试金石。面对孩子们作业中五花八门的问题,实践成员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而是需要思考如何成为有效的知识传递者。实践成员尝试运用在教育学课程中学到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孩子们搭建思维的脚手架。例如,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组员引导孩子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自己一步步探索出解题路径,而非直接告知公式。在纠正语文错别字时,他们摒弃了机械的抄写,转而从汉字构字法(如形声字)入手,编创趣味口诀和迷你故事,让记忆过程变得形象而深刻。这个过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备学生”远比“备教材”更重要,真正的教学智慧源于对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尊重。
兴趣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演练
如果说课业辅导侧重于教学法的实践,那么下午的兴趣拓展活动则是对团队组织力、创造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全面考验。策划一场成功的活动,需要兼顾趣味性、安全性和教育性。绘画课上,实践成员不仅要指导技法,更要鼓励表达,解读画作背后孩子的情感世界;手工课上,从材料分发到步骤讲解,再到协助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井然有序;故事分享会则要营造一个宽松、鼓励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敢于开口、乐于分享。最精彩的是故事分享会。原本计划一小时的活动,因为孩子们的空前热情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从最初的羞涩观望,到后来的争先恐后,每个孩子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实践成员记录下这个转变过程:“我们采用了‘故事接龙’的方式,每个孩子只需要说一两句话,降低了心理门槛。当小王第一次主动举手时,大家都用眼神鼓励她,那个瞬间我看到她眼里的光。”活动中,难免会遇到颜料洒了、材料不够、孩子争执等突发状况,实践成员从最初的些许慌乱,到后来能从容、高效地协同解决,这种在真实情境中淬炼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任何模拟训练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户外研学:乡土文化成为活教材 团队特别策划的户外文化研学活动,是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带领孩子们走进宝应中学,不仅是校园环境的参观,更是一次理想的播种。队员们引导孩子们感受大学校园里特有的书香氛围与青春活力,在他们心中激发出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和对知识更深的渴求。随后的大运河之旅,则是一堂行走的历史课与生态课。实践成员提前查阅资料,将古老的运河文化、漕运历史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让沉睡的历史在风景如画的堤岸上“活”了过来。这趟出行,让组员意识到,教育的空间远不止于四方教室,广阔的社会与自然才是最丰富的资源库,激发了他们未来开发更多本土化、跨学科课程资源的灵感。
奉献中实现双向成长
回顾整个实践历程,“红心研墨”团队的收获是立体而丰硕的。首先,是专业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他们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经历了真实课堂考验的“实践者”,对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师生沟通有了最直观、最深刻的体认。其次,是个人品质的磨砺。责任感、耐心、包容心、协作精神这些抽象词汇,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服务中变得具体而真切。最重要的是,实践成员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崇高的敬畏。他们亲眼见证了教育如何一点点开启心智、塑造人格,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背后,都凝聚着巨大的力量。这段经历,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大学的象牙塔与真实的社会需求,让他们的职业规划变得更加清晰,脚步也更加坚定。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教育服务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序章,继续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探索教育的真谛,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署名:(通讯员 谢湘媛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