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与膳食同行:一场接地气的健康科普课

作者:张柯垚,吕蕊月 来源:“红心研墨”暑假社会实践团队
7月8日的泰州科技馆,被一股“健康风”吹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5名青年学子,用3个小时的时间,通过讲知识、做实验、玩手工,把“食品安全”与“合理膳食”这两个词,变成了参与者能听懂、会操作的日常智慧。
 前期筹备: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家常话
 团队成员深知,科普不能“掉书袋”。筹备时,他们对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逐句“翻译”:把“每天摄入12种食物”变成“早餐吃粥+蛋+小菜,午餐一荤一素一汤”;将“食品安全鉴别”简化成“看标签、看颜色、闻气味”三步骤。给孩子们准备的PPT里,所有知识点都配着卡通画:盐罐上画着“高血压小恶魔”,蔬果旁站着“维生素小精灵”。实验材料也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pH试纸测农药”“纸巾辨注水肉”等3个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项目,连养生锤的药材都选了气味温和的,怕刺激孩子。
 知识开讲:从数据到方法的“饮食指南”
 “咱们先看组惊心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有3.3亿,而咱们每天吃的盐,比推荐量多了86%。”14时,志愿者小吕的讲解直击重点。她没有只顾着念数据,而是拿出一个“膳食宝塔”模型,一层一层讲:“最底下的谷薯类,每天吃够自己一个拳头的量;中间的蔬菜,要用双手捧起来那么多;最上面的油盐,每天就一小勺。”针对老人关心的“怎么吃才补钙”,她列了个清单:牛奶、虾皮、芥菜,还特意加了句“豆腐和鱼一起炖,钙吸收更好”;给年轻人的“避坑指南”里,标着“1瓶含糖饮料=10块方糖”,提醒“少喝甜饮”。
 互动实验:用眼睛看、亲手做的食安课
 “大家买肉时,有没有遇到过一摸就湿乎乎的?”实验区,团队成员小王举起两块肉。他把同一张纸巾分别贴在两块肉上,5秒后揭开:一块只湿了边缘,另一块大半湿透。“湿透多的就是注水肉,水分多、营养少,还容易坏。”旁边,测“粽叶新鲜度”的实验也很热闹:新鲜粽叶煮水后清澈,陈粽叶煮水浑浊,“端午节包粽子,就得挑新鲜的!”一位阿姨边看边说,还掏出手机拍了对比图。
 创意工坊:将健康编织进日常的经纬
 创意区里,养生锤和绘画成了“抢手货”。团队提前把艾草、陈皮、薰衣草按比例配好,装在小布袋里,参与者只需简单缝合就能带走。“这个锤锤敲敲背,舒服!”一位爷爷试了试,立刻让孙子也做一个。绘画桌上,大家的作品各有侧重:有妈妈画“低盐厨房”,详细标着“酱油10毫升=1.5克盐”;有中学生画“我的一周食谱”,周一到周日的三餐都写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个小男孩,他画了“食品标签侦探”,拿着放大镜找“生产日期”,逗得大家直笑。
 活动收尾:把健康带回家
 活动结束时,不少人手里的“战利品”丰富:有画满健康小贴士的笔记本,有自己缝的养生锤,还有团队印的“食安口诀”(“看标签,查日期;看颜色,辨好坏;看储存,防变质”)。“以前买菜就看价格,现在知道得看标签、闻气味了。”一位刚学会辨注水肉的大叔说。“红心研墨”团队成员表示,看到大家把知识记在心里、融进生活,就是活动最成功的地方。
 活动意义:青年力量为健康中国“添砖”
 这场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实践。团队用专业和耐心,让健康饮食的理念,从科技馆的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厨房。未来,他们还会继续打磨更多“接地气”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学会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舌尖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解码英歌古韵,赋能非遗新生
  • 解码英歌古韵,赋能非遗新生
  •   
      2025年7月8日至13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溯川探新,创变同行”实践团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r
  • 07-22
  • 雷锋青年团——“西”望“方”兴社会实践队“三下乡”
  • “青”心守护 绿满蛟河——吉林医药学院生态环境保护实
  • 健康饮食进科技馆:青年学子的科普实践
  • 从课堂到餐桌:一场实用的饮食健康科普
  • 和风睦里志愿服务队携手社区儿童开展“课业辅导+心灵成
  • 和风睦里志愿服务队开展手工制作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