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触到千年刻痕

作者:赵紫露 来源:中国青年网曲阜
  在隆盛堂的沉静光线下,颜德印老师将一块温润的楷木坯料置于我掌心。当我笨拙地握紧刻刀,试图刻下第一道如意纹时,刀锋却如脱缰野马——木屑崩飞,刻痕歪斜。颜老师的手沉稳地覆上我的手背:“捏刀要轻,力从臂出,如悬腕写字。”那瞬间,刻刀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从冰凉的金属化作了有呼吸的活物。在反复的崩刀与修正中,我才真正理解何为“刀随心意需三月”——那堆成小山的废木料,那耗尽两小时心力才勉强成型的半朵祥云与几缕回纹,让“匠心”二字不再是书页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从指尖酸胀处升腾起的、对时间与专注的切肤敬畏。
  孔繁彪老师的工作坊里,则流动着另一种气息。他将传统“云纹”拓片置于我们面前,引导我们思考纹样在现代器物上的新生:“先描其形,再思深浅,此为‘意在刀先’。”当我们尝试将古老纹样刻于书签与杯垫之上,才豁然明白他“让老树开新花”的苦心——传统技艺的存续,不仅需要颜老师那般对古法的虔诚守护,亦需要孔老师这般敢于破局的锐意创新。一刀一刻间,两种传承路径在我们心中交织,勾勒出楷木雕刻更丰满的魂魄。
  亲历之后,传承人口中“厚重”的忧虑才重重落在心头。仅“平刀”基础便需三月苦功,年轻人若无近乎痴迷的热爱,如何敌得过岁月消磨?当目睹游客仅驻足于工作室门外好奇张望却不敢迈入,一个信念在我们心中愈发坚定:技艺真正的生命,必须由亲身体验来唤醒。
带着指腹的微痛与心头的震颤,实践团的宣传视角发生了深刻转变。我们不再满足于镜头对准精美的成品顶礼膜拜,而是勇敢调转镜头,记录下自己作为“零基础者”的笨拙与挣扎——那第一刀落下时的忐忑犹豫,那刻坏三块木料后终于成型的稚拙云纹,那汗水浸湿额发仍咬牙坚持的姿态。这些真实的、带着毛边的瞬间,反而让神圣的技艺有了可亲的温度。
我们精心设计“半小时迷你课”,将孔繁彪老师的“云纹”技法拆解为可操作的“描纹-思深浅-试刀”三步。当短视频记录下普通大学生如何从“不敢下刀”到完成一枚书签的全过程,评论区涌动的“原来我也能刻”的惊叹,让我们确信:真实比完美更有召唤力。颜德印老师家族四代“刀在人在”的厚重往事,因我们亲尝过平刀练习时手腕的酸痛,才真正理解那誓言背后是无数个与孤灯、刻刀相伴的寂寥长夜,宣传文案因而浸染了血性与深情。

实践后期在学校开展这项非遗宣传以及举办讲座,成为我们理念的生动实践场。撤掉疏离的玻璃展柜,将粗坯木料与安全刻刀直接递到路人手中。我们同步在线上发起“我的第一刀”话题,征集普通人尝试雕刻的“处女作”,无论稚嫩还是粗糙——当万千微小的参与汇聚,技艺便不再是孤悬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可触及的生活风景。
隆盛堂的刻刀与御书房的创新,让我们触摸到楷木雕刻的两重灵魂:一重是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根脉,敬畏传统,以岁月磨砺毫厘之功;另一重是伸向广阔天地的枝叶,拥抱时代,在对话中焕发新生。曲阜此行,我们不仅以指尖铭记了木纹的肌理与刻刀的重量,更深刻领悟到:文化传承的密码,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烟火人间。唯有将高高在上的“展示”转化为人人可感的“体验”,让刻刀的温度从匠人的掌心传递至万千普通人的指端,让木屑在更多初次尝试的手边飘落,那沉睡于古老纹样深处的生命脉搏,才能在时代的血脉中,强劲地、生生不息地搏动下去。
当千万双普通人的手,都能在木料上刻下属于自己的那道独一无二的印记——无论深浅,无论美拙——那便是楷韵真正承续之时,是匠心于尘世间最辽阔的回响。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科左后旗碧野兴乡实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科左后旗碧野兴乡实
  • 问卷探楷雕传承,青春助非遗延续
  • 全面掌握曲阜楷木雕刻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公众认知程度及发展困境,7月12日-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开展了关
  • 07-21
  • 辨食品安全,学合理膳食
  • 辨食品安全,学合理膳食
  • 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于7月8日在泰州科技馆开展主题活动。在3个小时的实践服务中,5名团
  •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