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行动守民心,保财产安全筑高墙
1 月 21 日,曲阜师范大学 “青” 力而行,智绘桑梓实践队组建反诈骗宣讲团队,正式开启防诈宣传之旅。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大众财产安全的当下,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队员深感责任在肩,期望通过实际行动提升民众防诈意识,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活动筹备初期,实践队员齐心协力收集各类诈骗案例。从网络刷单骗局,到冒充公检法诈骗,再到交友诈骗,实践队员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仔细梳理诈骗分子的作案流程和心理操控手段。同时,实践队员还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官方发布的防诈指南,为后续的宣传工作筑牢知识根基。为了让宣传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实践队员精心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力求以最直观的方式将防诈知识传递给大众。
图为实践队员到反诈中心拍照。杨璇 供图
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第一站实践队员选择了社区。社区里居民年龄层次丰富,是诈骗的高发区域。实践队员在社区广场设立了宣传咨询点,热情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手册。一开始,实践队员还有些羞涩,但看到居民们好奇的目光,实践队员鼓起勇气主动上前讲解。一位大爷对网络刷单诈骗很感兴趣,他说自己的孙女就经常在网上找兼职,很担心她会被骗。实践队员便详细地向大爷介绍了刷单诈骗的套路,从前期的小额返利诱惑,到后期诱导大额投入后消失无踪,还特别提醒大爷要叮嘱孙女,正规兼职不会先收费,任何要求提前转账的都是骗局。大爷听得频频点头,还拉着实践队员和他的孙女视频通话,让实践队员再给孙女好好讲讲。
除了现场讲解,实践队员还举办了反诈骗知识讲座。讲座上,实践队员播放了精心剪辑的诈骗案例视频,视频中受害者的惨痛经历让居民们唏嘘不已。在互动环节,大家积极提问,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遇到的疑似诈骗情况。有位阿姨说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电商客服,说她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要给她退款,让她点击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阿姨觉得可疑,没有理会。实践队员肯定了阿姨的做法,并再次强调,正规客服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问卷调查。杨璇 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防诈知识,实践队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实践队员分工合作,制作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有的以情景短剧的形式演绎诈骗全过程,有的则是简洁明了的防诈小贴士。这些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后,获得了不少点赞和转发。其中一条关于“冒充熟人诈骗”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了50万次,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种诈骗太常见了,多亏看了你们的视频,以后遇到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在学校里,实践队员也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利用课间时间在教学楼、食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张贴海报,海报上醒目的标语和有趣的漫画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目光。还组织了班级宣讲会,走进各个班级,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在宣讲会上,实践队员结合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案例,介绍了常见的校园诈骗类型,如助学金诈骗、校园贷诈骗等。同学们听得十分认真,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回顾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收获满满。在知识层面,实践队员对诈骗手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让实践队员提高了防范意识,也能更好地向他人传授防诈技巧。在沟通能力上,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让实践队员学会了如何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表达方式,更好地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是,这次实践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看到因为实践队员的宣传,居民和同学们对诈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防范意识得到了提高,实践队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当然,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社区宣传时,对于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实践队员的讲解还不够通俗易懂;在社交媒体宣传方面,内容的创新性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改进。
这次反诈骗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实践队员的防诈宣传之路还很长。未来,实践队员将继续关注诈骗问题,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宣传方式,为构建全民反诈的安全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杨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