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8月20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实践团队开展“追溯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参观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江汉关博物馆,并亲身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漆扇的制作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还直观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探寻红色足迹,铭记历史使命团队第一站来到八七会议会址,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会址纪念馆内陈列着真实的历史图像与会议笔记,生动展示了从大革命开始到新方针确立的过程。陈列墙上数十位革命先烈的图像与生平简介,无声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在二楼静谧的拐角处,隐匿着一间不起眼的小房间,这里正是历史转折点上八七会议的真实召开地。志愿者讲解员谈到:为了确保会议的绝对安全,尽管酷暑难耐,房间内的门窗仍被紧紧封闭。就在这密闭而紧张的氛围中,先辈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召开了这场意义非凡、持续整整一日的会议,为革命的航向重新绘制了蓝图。
革命先辈们克服困难的决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无论是学术研究、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为国家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学习秋收起义展板内容(陈欣欣 摄)
通过对会议会址的实地参观和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感受到这一场会议的紧张氛围和革命意义,再一次坚定政治站位,增强爱国情怀。团队成员田磊感慨到:“在极端环境下先辈们依然坚持斗争、为革命寻求出路,这种勇于担当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青年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重托。团队成员将牢记此刻的震撼与感动,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所擅长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的担当。
探寻城市记忆,感受时代变迁随后,实践团来到江汉关博物馆,感受近代以来武汉的历史变迁。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纷纷入侵武汉,英、德、俄、法、日各国先后在武汉设立租界,掠夺经济财富,进行文化渗透。彼时的公堂之上,外国列强堂而皇之地参与议政,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尊严和国土安全。

团队成员陈欣欣,李剑熙参观江汉关博物馆“历史租界”展厅(周敏 摄)
博物馆的 “走向辉煌”展厅全面记录了武汉在建国后的城市发展与拼搏赶超之路。重工企业的崛起至软文化的蓬勃发展,深刻映射了现代武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挽救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也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着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时代的技术革新带动着武汉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现在,随着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进步,工业时代已在逐渐向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迈进,深耕于生物学领域的新时代青年,正致力于提供解决健康与环境问题新路径。
团队成员陈欣欣表示:“参观后我深切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激励我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践行‘青年兴则国家兴’的使命。”

团队成员周遵越,张婕参观江汉关博物馆“走向辉煌”展厅(周敏 摄)
传承非遗文化,体验匠心独运最后,团队成员走进一家非遗漆扇工坊,亲身体验了漆扇制作的精妙工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精选漆色,于水中细腻调色,运用点、甩、弹、划等技法,在扇面上绘就自然流畅的图案,每一笔都蕴含着创意与乐趣。待扇面风干,大家再添上个性化印章与温馨寄语,使这些漆扇不仅成为工艺品的典范,更成为每位成员情感寄托和表达美好愿景的载体。

团队成员田磊制作漆扇过程(陈欣欣 摄)

漆扇成品展示(周敏 摄)
从红色革命到城市发展,从时代变迁到非遗工艺,变化的是时代风貌与社会形态,不变的是革命精神传承与文化根脉延续。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向历史的致敬,又是对信念的传承。在红色教育与非遗体验的融合下,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革命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坚实支撑,信念与文化则是推动社会前行的不竭动力。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华夏儿女始终不能忘记厚重的历史底蕴,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信息和智能技术的进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及生物科技和量子科技的突破正在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和创新化的时代。实践团团长周敏总结:“新一代青年应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青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我们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