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学子“三下乡”:探访革命红井旧址,高举红色文化火炬

作者:徐乐 周洲 赵佳鑫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
7月13日,为重温革命事迹,感受红色力量,高举红色文化火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都摇篮情,青春长征行”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了瑞金市的红井景区。
红井位于沙洲坝村,曾经的沙洲坝村要喝水只有两种办法:要么去很远的隔壁村打水喝,要么只能喝当地又脏又臭的塘水。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老百姓们都认为这是天命,而毛主席却说:“乡亲们你们不要信天命,要信革命,还是打口井吧!”随后带领当地群众和战士耗时几天共同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后来百姓们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瑞金作为共和国摇篮,而红井作为瑞金的中心红色地带,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在如此庄重的地方,为了将浓重的红色气息继续传递下去,发扬光大。在红井旁,实践队成员、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宣讲员李培培进行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宣讲,宣讲吸引了游客们的围观。她讲到,“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听着关于红井的故事,队员们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和那份坚定的信念,也下定决心要将红井的革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清澈的井水代表了毛主席为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人民们喝着井水,自然也就将毛主席的恩情记在了心底。实践队成员汤国强迫不及待地打了一桶井水,当他喝下清澈的井水后感慨道“这井水一喝下肚,我就感觉格外的清凉甘甜,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喝的每一口红井水都是革命先烈们用血与汗铸成的,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水,更是革命的希望。”
紧跟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又参观了旁边的列宁小学,讲解员讲解道:“当初的列宁小学的学生们都是用砖头和门板来充当桌椅,可那样艰苦的环境依旧不能抵挡他们求学的热情。”这席话深深牵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走出列宁小学,实践队又来到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居住旧址,在他们的房间里实践队成员所见的都是清一色的布置—一张床加一套桌椅,是办公室也是卧室。“直到看见毛主席的居住环境,我才切实体会到什么是不搞特殊化,官兵一体。甚至毛主席每晚办公都只坚持点一根灯芯,这种革命怎么会不胜利。”实践队成员高开鑫说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首《沁园春·雪》响彻在毛主席故居的门前,实践队成员高峰说到:“我希望通过朗诵的方式能将毛主席当年的豪情壮志展现出来,来表达我们青年一代不仅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祖国的未来”随后的手语舞和大合唱分别采用了《国家》和《我和我的祖国》作为背景音乐。以此来表达了实践队成员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珍惜现在的生活,庆祝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红色的旋律回荡在所有人的耳畔,心中的革命火种一瞬间就变成了烈焰,它将焚烧殆尽新中国发展路上的一切阻碍,化作无穷动力,让中国这辆特快列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铁轨上驶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当旋律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今天的实践活动也就拉下了帷幕。曾经的中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如今的中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惧风浪,用自己的热血染出了如今这鲜艳的五星红旗。逝去的时代,是先辈们一路不怕牺牲、坚信革命终会胜利走出来的时代,未来,需要我们青年撑起时代的一片天,我辈应高举红色文化火炬,踏上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谱写时代未来的新篇章。
文/徐乐 周洲 赵佳鑫
 
发布时间:2024-07-23 阅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爱在长者食堂,共筑温馨家园
  • 在博山区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长者食堂不仅是一个提供餐食的地方,更是一个汇聚爱心与关怀的温馨家园。2024年7月,作为曲阜师范大学
  • 07-23
  • 夏日筑安全,知识伴成长
  • 7月23日,“师学笃行,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来到泰和社区,开展夏日防溺水教育与假期作业辅导。活动展现青年责任与担当,为社区安全贡
  • 07-23
  • 九里峰山童趣扬,彩绘未来梦飞翔
  • 7月16日,阳光正好,江西理工大学的“童心绘梦”三下乡志愿实践队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轻轻吹进了九里峰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这里
  •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