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润江南——“杏花春雨”小组走进杏塘村开展寒假社会实践

作者:丁小川 吉磊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杏花春雨实践队”

1月4日至1月7日之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杏花春雨”社会实践小组一行4人走入江苏省常州市杏塘村,走访当地村委会和村民,了解其“杏花春雨”新农村建设项目,并探索总结乡村振兴的实践道路。

         “杏花春雨”社会实践小组在杏塘村委门口前合影

“产业为先”创新发展道路

“产业为先”是“杏花春雨”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解读。在和杏花春雨项目总工程师焦小波的交流中,我们注意到“产业为先”的理念贯彻始终。创新一产发展、扩大二产产能、打造三产标杆,这是项目打出的口号。“有了产业后,老百姓才有安居乐业的场景和条件,才能带动老百姓跟着产业一起实现民富。”焦工程师向小组成员介绍道,“我们和其他做农文旅的村不一样,我们在做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会带来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在产业为先的理念引领下,杏塘村坚定地走在自己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上。

杏塘村产业发展规划图 

 

“生态循环”打造绿色大村

从现有“稻鸭共作”、“0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到未来“废料变肥料”的配套设施和“绿色民宿”,杏塘村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的乡村振兴道路。为打造村内独立水系循环系统,在“杏花春雨”项目实施初,村公司便重新修整村内水渠,改善现有水质,建设高标准农田。除此之外,村企业将“现代稻业”“生态养殖”“绿色果蔬”等作为农业生产布局,着力打造有机健康的绿色农业。对即将搬入新房的村民,杏塘村委预期将制定一系列村规民约,将“生态环保”等意识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焦工程师曾这样说:“将杏塘村打造成以生物多样性生态循坏为特征的绿色大村。”

 

                          杏塘村“稻鸭共作”实景图 

“文化符号”丰富乡村内涵

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在“杏花春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及文化建设也是“杏花春雨”项目重点关注的领域。

杏塘村出产的农副产品都紧扣着“水网湿地平原多样性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主题,在产出产品的同时,讲好产品背后的发展故事和发展理念也同样重要。同时,杏塘村通过举办“稻田时装秀”等特色活动来吸引市民目光、推动资本入驻。在宣传途径上,“杏花春雨”项目也通过研学、公众号、自媒体等渠道,在科普农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实时、全过程介绍项目建设进程和宣传推广产品。

   杏塘村部分农产品包装图 

“三村联动”协力融合发展

杏塘村与殷村、泰村接壤,三个村共同打造了“殷杏泰发展规划”。其中,殷村吸引了近7所职业教育院校,打造了“殷村职教小镇”,以产教融合为发展特色。泰村则凭借其工业发展背景,确立产业共融为发展道路。而杏塘村则以农业为发展定位,扮演对接的角色。

三个村子,一个是工业,一个是教学,一个是农业,最终达到三产融合的闭环状态,在各个方面实现了相互的补足和交融。这种联动不仅可以弥补各村部分发展模式的缺漏,还可以促进整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进步。

        殷村“职教小镇”村徽 

据悉,江苏省常州市杏塘村在开展“杏花春雨”新农村建设项目以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在未来,杏塘村在“产业为先”的理念引领下,还将继续加快建设步伐绘就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2-05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