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打造美丽社区,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苏雨婷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近几年来,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热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之一便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时代新气象,在城市环境的整治变化下,农村当然也不能落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环境新建设新发展,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号召,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合肥肥西乡村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调研及志愿服务工作,以问卷形式采访调查,积极宣传保护环境观念,清扫打理街道小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共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实践之前,团队成员通过网上和书籍学习,针对一些普遍的农村环境问题制定了相关问题,将电子问卷与线下考察相结合。到达目的地之后,实践团一路沿途访问,进行问卷调查。而村民也非常热情配合,认真填写,因此,这一过程进行的顺利又愉悦。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粗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村民的环保观念较强,有意识地为村内环境越变越好做出行动,进村小菜园治理、垃圾分类、乱石堆清洁等等都有显著效果。在村党总支的带头治理下,垃圾袋的处理方式从传统的堆埋、焚烧变为扔到垃圾桶里,由专业人员统一处理,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当地的“厕所革命”也进行着,家家户户使用的旱厕转变为可以冲水的卫生间,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文明。但是,大家对环保知识有些方面还是欠缺了解,村里的环保设备还不够完善,一些垃圾堆放在垃圾桶旁未能及时处,路面环境略少整洁。不过,我们相信在村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之下,村内环境治理将会有质的飞跃。
阳光正好,实践小队前往农田调查访问。一些村民正在田里工作,有的在施肥料,有的在收割韭菜或是在摘南瓜;有的弯着腰,有的坐在石块上正喝着水。我们分别行动,在他们的空闲之余进行问卷采访。我们发现村民对农药的使用情况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也因地而制宜,大家对农田里的垃圾如塑料袋薄膜、杂草等都采取了较为妥善的方式。“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完全映证了良好的农耕环境。
 
我们大力宣传乡村环境建设内容,分别讲解了我国农村环境卫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告诉人们环保的重要性及方法。如厕所卫生问题。早在2015年4月,曾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重点强调厕所问题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重点抓手,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更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日益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的短板。“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我们都需要一点点重视。如垃圾和饮水问题。“垃圾分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在这样的新风尚之下,团队成员整理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原则、方法和意义,呼吁大家了解并学习垃圾分类的常识,更好地使用各色垃圾桶。关于饮水问题,我们呼吁大家为了安全健康,一定不要随意喝生水。清洁从一点一滴抓起,习惯从一举一动养成。实践团趁着这次机会,当然也要有所行动。大家一起打扫卫生,将垃圾桶旁的小垃圾堆都清理出来,将路边上的杂物收拾整理起来,清扫路面,清除广告,并打扫了公共厕所卫生,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一份力量。

根据调查数据,村民对处理生活垃圾的选择并不单一。绝大多数人都会将生活垃圾扔到垃圾桶或垃圾池里,但很少有人会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还有一小部分会将垃圾扔到路边或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这便造成了周围气味环境污染及路面脏乱,垃圾的不及时处理也会滋生蚊虫。引导村民们充分利用分类垃圾箱,将垃圾分类处理并由统一的垃圾收集车清运垃圾。可以与垃圾回收平台合作,将不用的杂货杂物、能重复使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因地制宜,厕所建设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做到环境整洁、方便舒适;建立完善的管护机制,使公厕做到有人用、有人管。
在我们所调查的范围内,农耕种植主要使用的肥料是化学肥料,其次便是人畜粪便肥料。也有村民反映农村环境存在农药滥用现象,一些不合理的施肥对土地质量、水体质量产生了影响。使用农药可以杀虫、除草,提高作物的产量,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也会威胁人类的健康。

 
发布时间:2023-07-26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马行迹实践队“好年华 聚福州”
  • 山东大学“红延”宣讲团赴宣城南天电力规划设计院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