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解劳动教育发展难题

作者:崔小灿 来源:自写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解劳动教育发展难题
中国青年网济宁7月11日电(通讯员 崔灿)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提到,把劳动教育纳入大中下学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针对这一现象,谨耕庠序实践队前往日照市教育局进行实践。教育局领导介绍三点目标。
加强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则相对于物质水平来讲,形成了明显反差。例如一个小学生到饭店吃饭朝着比他年长的服务员吆五喝六,丝毫没有尊重长辈的意思。他花了钱服务员就理所应当听他使唤。这其中就暴露出“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社会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社会上比比皆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要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告诉只要是正义的劳动都是崇高的、值得尊重的。尽管有的人通过劳动挣得了亿万家产,有的人却挣到了很少的钱,但是这只是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运作就是靠着不同的分工才得以正常运转,谁也离不开谁。有钱人的劳动虽然“富”但是“不贵”,普通人的劳动虽然“贫”但是“不贱”。劳动本身可能会造成贫富差距,但是并不代表着劳动就有高低贵贱之分。
培养劳动精神,体验劳动价值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很多孩子出生以后,基本就没见过农作物长什么样子,也分不清农作物中的甲乙丙丁,更加不知道该如何种植农作物。所以就必须要通过劳动教育来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这既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能顺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举两得。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目前在一些明星平台上,经常大肆宣扬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论调,能“伸手要”绝不自己挣。男的整天想着如何能够吃上软饭,女的整天算计如何嫁入豪门,引得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婚姻成了发财的利器,愿意踏踏实实通过个人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的越来越少。所以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大家学会主动劳动,通过个人奋斗来获取幸福。
形成基本的劳动能力和习惯。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目前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铺张浪费"的现象,为了显示自己有钱,吃得起大餐,就一顿猛点很多菜,然后吃几口,摆拍一下就丢掉,这种行为经常在身边发生。在餐馆,大量的剩菜残羹随处可见,在每个人的家里,亦是如此。“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勤俭节约的美德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永续经营的不二法宝。这看似一个细小的行为习惯,在十四亿人民的共同运作下,就会产生庞大的正向力量,为的子孙后代造福。
直至目前,在身边依然在发生着很多背离劳动精神的行为和事件。这本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勤俭节约”“积极奋斗”几乎像“基因”一样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根本不需要国家来强制干预。而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并作为强制制度纳入到了大中小学的必修课中,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当然,劳动教育的范畴远不止于此,还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比如教学生打扫房间、整理衣物被褥、收拾桌椅板凳、做家务等等。未来随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年轻一代的劳动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一起拭目以待吧!
发布时间:2022-08-14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