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匠人”精神

作者:乔梦洁 来源:刘福喜先生所说的话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0日下午,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调研队在线上和金属浮雕传承人刘福喜老师完成了一次访谈,也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非遗之中存在着的“匠人”精神。
        刘福喜,金属浮雕艺术家、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亿凡浮雕》工作室创始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会员。多年来创作众多优秀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多次获得行业大奖。    
        金属浮雕是一种区别于铸造的工艺,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制作出金属浮雕、锻铜雕塑等圆雕艺术作品或其它生活、工业用品,其制作难度相当大。在采访过程中,刘福喜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创作经历。
        他说:“在学习这门技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们祖上都是以铁器锻打为主,跟这种金属浮雕的行业跨度是比较大的。虽然说都是制作金属,但它们完全是两个门类的工艺。在这中间,我做金属浮雕这一块儿当时遇到一些难题,这就需要冷静地去思考,我记得有一两年的时间,我中间都没有动过一次锤子,就是在沉淀自己。后来经过这两年的沉淀学习,才又重新开始动锤子,开始尝试。随着不断地尝试和沉淀,最终掌握了微表情变化的技法。”在刘福喜老师⾝上,我看到他对于⾦属浮雕的热爱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这种坚守也让刘福喜老师在传承非遗的路上愈走愈远。    
        性格使然,刘福喜老师一直是抱着玩儿的心态去制作金属浮雕,但是,他仍会选择不断沉淀自己,在失败中不服输,努力把金属浮雕做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会花费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只为突破那个难点,持续不断地走到今天。直到现在,他仍然感觉自己的技艺不是太完美,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大概就是非遗传承中所体现的“匠人”精神吧,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当问到金属浮雕未来的发展问题时,刘福喜老师认为传承之路会很坎坷。他表示:“传承方面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要耐着性子去做这一门技艺,每天都要去面对同样的、重复不断的工作,必须是对这门技艺很感兴趣的人才会愿意去学习它。所以说我感觉传承之路还是比较坎坷的。”这也是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现状,通过这次采访也希望能激起大家对非遗的兴趣,让非遗在经济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够焕发光彩。刘福喜老师也会选择继续将金属浮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如果有喜欢这门技艺的人他也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不留私的传授给他们。有许多像刘福喜老师一样的传承人能静下⼼来把⼿艺练到家、把作品做到位,这种“匠人”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次采访,大家对非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我们就会发现非遗所蕴藏的巨大魅力!不仅如此,更希望我国的非遗能在刘福喜老师这些优秀的传承人手中越走越远,让非遗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2-07-20 责任编辑:李冰 点击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中国矿业大学“返乡志愿”实践团:防疫志愿活动
  • 弘扬山大精神,争做时代先锋
  •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百川”社会实践调研团与7月21日开展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而在社会调研的过程中,宣传工作力度必不可少。因此
  • 07-22
  • 中国矿业大学“返乡志愿”实践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资助育人送温暖,携手点亮
  • 调研与实践并行,初心与理想不负
  • 为探索破解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压力增加、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曲阜师范大学“双减育新才,童心向未来”实践调研团的成
  • 07-22